古籍中的灵异故事006董永没有爱情

金牌白癜风专家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781312.html

七仙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董永:绿水青山绽笑颜

七仙女:随手摘下花一朵

董永:我与娘子戴发间~~~

……

怎么唱上了?

说书人开场都有定场诗,

“我们不一样~~~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

我们在这里,

在这里等你,

我们不一样~~~~”

什么乱七八糟的。

好吧,其实是想说,

黄梅戏《天仙配》中的“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个唱段

大家都太熟了,以致唱词都没法正常读,

读着读着就唱起来了。

这是一对底层的劳苦大众通过辛勤的劳动,

三年长工改为百日,百日期满,

这对相濡以沫、风雨同舟的患难夫妇终于回归家园,

即将过上男耕女织的美好生活,

在回家的路上,他们自由地歌唱,憧憬着美好生活,

同时也歌唱着他们坚贞的爱情。

《天仙配》的这个故事,可以说家喻户晓。

勤劳朴实注重承诺的董永与美丽善良乐于助人的七仙女结合,

寄托了平民百姓对美好婚姻及生活的普遍期待。

但是——很多时候就怕但是,

一个“卖身葬父”、一无所有的穷小子,

竟然得到天帝女儿七仙女的垂青,

并且还是七仙女主动追求董永,

跟他一起去打工,帮他赎身还债,

这样的爱情故事会发生么?

难道野百合真的也会有春天?

拉倒吧,

这纯粹是象我一样

没钱没车没房的穷小子们的意淫,

自我安慰而已。

实际上,董永不仅没有爱情,

而且也根本不认识七仙女。

董永故事最初的模样,

记录在了西汉刘向的《孝子图》中:

(原文已佚,转引自《太平御览》卷四一一)

西汉时有个叫董永的人,是千乘(地名)人,年纪很小就死了母亲,独自奉养父亲。后来父亲去世了,没钱埋葬,就向别人借了一万钱。董永对债主说:“以后我如果没有钱还您,就到你家里做奴仆。”债主很怜悯他。董永得到钱埋葬父亲后,便动身到债主家去做奴仆。在路上忽然遇见一个妇人,死乞白赖的要做董永的妻子。董永说:“我穷得这个样子,自身还要给人做奴仆,怎敢委屈夫人您做我的妻子呢?”妇人说:“我真心愿做你的妻子,不以贫贱为耻。”董永于是带着妇人来到债主家。债主问:“本来说好一个人,怎么来了两个啊?”董永:“说一个您得到两个,不违理啊,对您岂不是更好?”债主:“好吧,好吧。”转头问董永妻子:“你能做啥?”织女回答:“我能织布。”债主:“给我织一千匹绢,就放你夫妻回家。”董永妻子要来细丝,不过十天,就把千匹绢织成了。债主很震惊,便放夫妻二人回去了。走到他们原来相遇的地方,妇人对董永说:“我本是天上的织女,因为你非常孝顺,天帝派我来帮助你偿还债务。如今你的事已经了结,我也不能久留了。”说完,云雾从四面垂下来,妇人忽然飞走了。

看到没?

嫁给董永的,是织女,没七仙女什么事儿。

而且,织女下凡嫁给董永,只是完成天帝委派的任务。

任务完成后,就飞回天庭了,而且一丝犹豫都没有。

原文结尾:“语讫,云雾四垂,忽飞而去。”

“云雾四垂”,古文用语及营造的意境多么优美!

但再优美,也掩饰不住织女飞走时的冷漠,

和董永眼巴巴不知所措地看着到嘴的天鹅又飞走时的绝望。

董永当时心里一定会喊:“闹呢?

婚姻是公共厕所啊,想来就来,说走就走?”

或者望着天象怨妇一样絮叨着:“多年后,

人家杨贵妃和唐明皇,

还‘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呢?

你却没有殷勤没有词也没给我一个对未来的期许。

还是吟一句年后晏殊的词来表达一下心情吧: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这里面,哪来半点爱情?

最后吟的晏殊的词稍带一点情,

还是我实在不忍心,代他加上去的单相思。

你一定会有疑问了:怎么又是织女?

织女不是嫁给牛郎了么?

怎么中间还接个活下凡嫁给董永10天啊?

而且,在本系列故事第5篇《织女不爱牛郎》中,

提到《荆楚岁时记》交待过,织女是天帝的女儿。

但《史记·天官书》中又说:“织女,天女孙也。”

意思是说,织女是天帝的孙女。

还有传说,织女是王母娘娘的女儿,又传说是外孙女。

乱不乱?

织女到底嫁给了谁?

到底是女儿还是孙女?

专家们也头疼。

之所以感觉乱,之所以头疼,

是因为没细心看本系列故事第4篇《乘船游天河》。

《乘船游天河》中提到《博物志》中交待过:乘船人

“忽然到了一个地方,象是一个城郭,

一栋栋的房屋都排列得整整齐齐。

远远望见房屋中有很多正在织布的女子。”

有没有注意到这一句:

“远远望见房屋中有很多正在织布的女子。”

房屋中织布的女子不是一个人,是很多。

也就是说,织女,不是一个人

当然有天帝的女儿,也有孙女,

有王母娘娘的女儿,也有外孙女。

有嫁给牛郎的,也有嫁给董永的,互不影响。

是不是一下子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了?

文中有两处,让我对董永很是鄙视:

一处是,路上遇到织女,第一次见,又不认识,

你叫人家“夫人”,叫“小姐姐”多甜,

真不会说话。

另一处是,董永借一万钱葬父,

你都穷得卖身了,还要跟人家比厚葬,

埋个人,需要一万钱这么奢侈么?

真是死爱面子活受罪。

所以董永就是一个

没钱没车爱面子又不会说话的穷屌丝啊!

其实,这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

你应该看出来了,这整篇故事,

都是在宣扬“孝道”,

根本就没想搭理爱情。

站在宣扬“孝”的角度,

“卖身葬父”,借一万钱厚葬父亲,

就都可以理解了。

“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

汉“独尊儒术”后,被历代帝王所推崇并大加宣扬。

体现“孝”思想的集大成著作《孝经》,

是儒家非常重要的经典。

《孝经》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意思是,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

就可以通神,神明可以感应到。

所以董永的至孝,天帝感应到了

派织女来帮他偿还了债务。

除让神明可以感应到外,

《孝经》还说了:“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意思是,用哪哪灵!

还真有人试图用《孝经》退敌,

这事儿正儿八经地记录在了

正史《后汉书》的“独行列传”中:

张角领导黄巾军作乱时,向栩向皇帝进言,国家不必出兵镇压,只要派遣一个将领去黄河边,向着北面大声诵读《孝经》,叛军自然就被消灭了。中常侍张让借机进谗言,向栩不让国家出兵,一定跟张角是一伙的,想做内应。于是,把向栩给杀了。

这故事,被嘲笑了多年了。

董永因为至孝,

元朝的郭居业编写《二十四孝》时,将他列入其中,

成为后世孝顺父母的典范。

董永的故事,历代都在不断修改充实,

有变文,有话本,有传奇,有戏曲,有小说,

但宣扬“孝”这一核心内容,

从产生到20世纪之前近年的演变史上,

基本没有改变过。

织女变成七仙女,

由“孝感动天”为主题改为以对爱情的追求

和对命运的反抗为主题,

这都是后话了。

《太平御览》卷四一一引刘向《孝子图》原文:

,我们讲董永故事的孪生故事:田螺姑娘来帮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