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精讲学而篇第111章孔子尽孝的

全文总字数个字,阅读约需要10分钟看完全文,有价值98元的小礼物,等你来领#企业管理培训#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当他父亲活着,[因为他无权独立行动]要观察他的志向;他父亲死了,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得不加改变,可以说做到孝了。

这是一段孔子关于为人子,如何尽孝的方法论。

孝,顺也,承也,善事父母者为孝。

什么样叫孝,在后面还有孟懿子问孝、孟武伯问孝、子游问孝,礼记里有孝,后面唐明皇李隆基还专门有御制《孝经》。孝,在儒家传统里是第一显德,所谓百善孝为先。

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孝呢?如何行孝道呢?孔子提出了三个不同时期的行孝的方法论。

父在,观其志。

在父亲在世的时候,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志向。

观,谛视也,审也,察也。

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在世的时候,他会督导我们的行为,看到我们行为有失的时候,能够给我们纠正,教导。但是我们的志,别人看不到,只有我们自己知道。那我们的行为,是心甘情愿呢?还是委曲求全?是志向、理想、愿景的驱动,还是只是为了取悦父亲?委曲求全,难以持久,难以发扬光大的,难以激发潜力。甚至在长期的压力下,负面情绪还可能爆发。孔子后面在回答子夏问孝的时候,说了两个字:色难。什么意思啊?侍奉父母,最难的是和颜悦色。没有坚定明确的志向,只是在父母的压迫下、在舆论的压迫下、在周围环境的压迫下孝顺父母,是很难做到和颜悦色的。孔子不提倡你为了父亲的看法而虚与委蛇,而是鼓励你去和父亲探讨,请教,然后坚定自己的志向。有了坚定的志向,孝的行为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自驱的,这样的孝,才能和谐自然。

父没,观其行。

父亲不在了,没有人督导、指正我的行为了,这个时候,我们必须自己审视自己的行为。

我的行为脱离了我的志向了么?我的行为违背了初心了么?我还在为家族荣耀传承而努力么?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对于孝道来说,每日的自省是不一样的。父亲在的时候,每日自省的是自己的志向,父亲不在的时候,每日自省的是自己的行为。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我们一直说,中国是一个世俗化的国家,实用主义的国家。孝者,顺也,承也。孝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顺承、继述家族的使命、愿景、理想。三年无改于父亲的道,可以算是真正的孝了。

关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我们现代人有多的反对意见。有人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难道父亲做小偷的,我也要继续做三年小偷么?这里要说两点:第一、道不是行,不是志,道是方法论,是规律。三年无改的是父亲关于某个使命、愿景理想的方法论。第二、圣人不为庶民制礼。庶民的目标是活着,君子则有高于活着的使命、愿景、理想。很多使命、愿景、理想是需要一代人、几代人、几十代人一棒一棒交接传承的,而家族、是这种传承的最好载体。如果做小偷不是一个需要传承的使命、愿景、和理想,那就不存在所谓的道,那当然就没有无改的担心。

还有人说,如果父亲做得不对的,我还能改么?那就要分两点:第一、所谓的父亲做得不对的,和家族使命有关系么?比如父亲爱抽烟,我不爱抽烟,抽烟和家族使命毫无关系,那你当然不需要继承。第二、对于家族使命的实现,父亲的方法论不够好,我有更好的方法论。那就要问,为什么父亲在世的时候不和父亲探讨?我们现在否定了父亲的方法论,是出于自己的傲慢,还是经过了小范围的测试和实践?对于儒家传统来说,3年是个虚数词,代表的是长久的时间。你可以理解成是一年,也可以理解成是10年。如果我们能够在小范围内测试证明了确实比父亲的方法更好,父亲的遗志得到更好地实现和发扬光大,那父亲当然更高兴了。我们要切记,孝顺,孝顺,顺承的是志,然后才是道、再然后才是行。

对于我们现代社会来说,越来越少家族的使命传承了,以家族为基础单位的结构,变成以企业为基础单位的结构。

这种孝的精神,对于我们的企业管理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不妨把”父在”“父没”换成“做领导前”、“做领导后”来理解。因为父在,我们没有自主权,做领导前,我们也没有自主权。父没,我们有了自主权,做领导后,我们也一样有了资源分配的权力也有了取得成果的压力。

在我们做领导前,那我们就要看我做的这个工作,和我的理想是不是相关的?我是因为现状的窘迫做的呢?还是为了理想做的呢?如果我没有理想,我们能不能在工作的闲暇之余,去找到我的理想?

网上有句话说:我来上班,不要和我谈什么理想,我的理想是不上班。这句话引起很多共鸣,这部分人看《论语》其实会觉得论语各种假、大、空,因为《论语》也确实不是为只想养活自己的人写的。《论语》是君子之道,君子是已仕或将仕的人,要么是已经做领导的,要么是将来做领导的。

在我们做了领导,有了资源分配权力以后,我们要自省,我的所作所为,有没有违背我当初的理想。和我的方法论有没有冲突,有没有说一套做一套?有没有忘了初心。

在我们做了一段时间领导以后,我们要问自己,有没有升起傲慢之心:

有没有觉得这里也不对,那里也想改;

有没有觉得什么事情都不过如此,觉得别人都是傻大黑粗;

有没有对别人的专业、领域、缺乏敬畏?

很多人在看到论语的时候,或者看到儒家经典的时候,喜欢把它变成一把评价别人的尺子,批判别人的利刃——孔子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你改了,你还算什么孝子?其实不是,论语是论断之语,是君子成长的方法论、指导手册。如果你信了《论语》,你就按照论语指导的来试试看,如果能帮助你的进步,那你就更努力的试试看。去批判评论别人,与我们自己的理想,毫无价值。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