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宝爸说故事
01
我最早听说“龙生九子”的故事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父亲说:“龙生九子,八个是亲生的,没有一个养父母;有一个不是亲生的,却是最孝顺的,到了吃饭时间,干儿子便去把父母背来自己家吃饭。”
我长大后,才从书上了解到“龙生九子”的故事。原来父亲说“龙生九子”与书上记载的内容大相径庭,“龙生九子”是指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有九子,九子却不像龙,各有所好。
02
龙生九子的传说。
传说龙王有九个儿子,他们不但相貌长得不一样,而且脾气秉性也大不相同。龙王觉得儿子们长大了,不能再整天游手好闲的逛荡了,就想根据他们各自的性情能力,给它们分别安排一个合适的职位。于是,他就装成一个普通的老人,到九个儿子家探访。
龙王考察完毕。次日,他召九个儿子前来,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都已经长大了,今天,我就将你们的职位分派好:老大赑屃(bìxì)性格沉稳,负重耐劳,今后就负责驮天下的石碑;老二螭吻(chīwěn)喜欢登高望远,又会吞火,今后就站在宫殿和庙堂的屋脊两头,负责看守;老三蒲牢(púláo)吼声洪亮,就做大钟上的钟钮;老四狴犴(bìàn)喜欢辩论,就担当监狱门上的装饰;老五饕餮(tāotiè)天生好吃,就做钟鼎彝器上的装饰,随时都能吃到好东西;老六蚣蝮(gōngfù)喜欢玩水,以后就在桥头上驻守;老七睚眦(yázì)好斗喜杀,就趴在刀和上,威慑敌人;老八狻猊(suānní)性情和顺,又喜烟火,就专门看守香炉和佛座吧;老九椒图(jiāotú)天生爱闭口,不喜欢闲人,就把守宫殿、庙宇和人们的家门吧。”
龙王的九个儿子领了旨,从此就担任着各自的任务,一直到了现在。因此,我们现在在宫殿、庙宇上都能看到龙王九个儿子的身影。
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比喻同胞兄弟品质、爱好各不相同。
03
古文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意思是说: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艮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
所以,我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虽然父亲口中“龙生九子”的故事有“编造”的成分,但是他就是想通过“龙生九子”的故事,教育我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孩子。
其实,父亲所说“不孝之子”在生活中并非不存在,我的村子里就有好几个是这样子的。在农村,兄弟姐妹一般都有二三个,父母辛苦了一辈子把他们拉扯大,到父母老了,却没有一个人孝敬父母。他们分家之后,也把父母单独分出来,各过各的。在生活上,老人家(父母)还勉强过得去,但是一旦生病需要住院、需要出大钱、需要人照顾的时候,兄弟姐妹之间便各自推脱,甚至视而不见。
网上有一则新闻:朱秀今年83岁,她有六个子女,而如今,却就对没有一个子女愿意养她。大概内容如下截图:
赡养老人是每一个子女应尽的义务,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拉扯大,在父母年事已高的时候,做子女的也应该好好地照顾父母,让自己的父母安享晚年。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孝敬父母也是做人的根本,不孝是最大的罪过。试想,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亲生父母都不孝敬,不承担赡养老人的责任,谁还相信他是这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打交道呢?
04
《三字经》言:“养不教,父之过。”
父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但是,“苟不教,性乃迁。”教育孩子要趁早,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那么爸爸妈妈们应该如何教育孩子?
我们作为父母,应该从小就让孩子了解中华传统文化;让孩子读一些书,如读《中国民间故事》让孩子从故事中成长。又如《二十四孝图》这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极其方便小孩阅读。
孝经二十四孝图(阅读无障碍本)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7.8购买还有儒家孔子的《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
中国古典名著译注丛书:孝经译注京东¥12购买意思是说:“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予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其实读了以上这些书,不仅可以让小孩培养和了解“孝”,还可以拓展孩子的视野,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果孩子从小对中华传统文化耳濡目染,相信不会像文章开头一样,龙生九子,八个亲生儿子都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