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王朗可能大多数不知是何人?但要说这个人是被活活生生地骂死了,可能会有些印象了。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际,王朗就主动去劝说诸葛亮。在王朗的心里他可能和我们想的根本不一样,因为在当时的情况天下大乱,汉室只是名义上的政权,经过几十年军阀混战之间的混战大乱,百姓早已苦不堪言。剩下的魏、蜀、吴三家,蜀曹魏的势力最为庞大,有一统天下之希望,这样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从王朗的角度来看,止战、诸葛亮投降才是最好的结局。但他忽略了一点,诸葛亮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恢复汉室而曹魏就是汉贼,现在王朗所提出的汉室由曹魏取而代之,诸葛亮岂能忍?于是大骂王朗,身为汉室的官员,现在却助纣为虐,实乃天理所不容。年事已高的王朗活生活被骂死。那么,王朗真的是如此不堪一击吗?
王朗到底怎么死的
首先王朗并不是诸葛亮骂死,因为诸葛亮和王朗从未见过。那只是《三国演义》的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的才能。《三国志》记载:
太和二年薨,谥曰成侯。子肃嗣。
也就是公元年,虽然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间吻合,但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王朗是因病离世的。其次王朗是有一定的武力值,如果说不过诸葛亮,最起码能打过诸葛亮。最后王朗是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是一位经学家,其著作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等等。两个都有文学造诣的人,会在战场上喋喋不休地讲理?就算不讲理也会有文人的风度。
历史上王朗武力值如何
在《三国演义》之中,王朗是展示过自己的武力值,在孙策进攻会稽之时,王朗曾经和太史慈大战过,太史慈的武力值如何想必都了解点,可以说是东吴最强的勇将。但王朗和太史慈大战没有落败《三国演义》记载:
孙策大怒,正待交战,太史慈早出。王朗拍马舞刀,与慈战不数合,朗将周昕,杀出助战;孙策阵中黄盖,飞马接住周昕交锋。
最后太史慈一时半会还拿不下王朗,在周瑜、程普的共同作战之下,王朗才败回城中,逃回中原。可见王朗的武力值非同一般。
《三国志》的记载和《三国演义》的记载出入是比较大的。王朗在会稽当太守时,横扫江东之地的孙权开始进攻会稽,王朗认为自己是朝廷的官员应该保护百姓,决定与孙策交战。孙策数次渡水作战都被王朗击退,最后在孙策叔叔孙静的计策之下,才击败王朗。而孙策看到这个非常儒雅的王朗,想为自己所用。于是就派大臣张昭劝服王朗,王朗是坚决不降,最后被孙策流放到蛮荒之地。《三国志》记载:
孙策渡江略地。朗功曹虞翻以为力不能拒,不如避之。朗自以身为汉吏,宜保城邑,遂举兵与策战,败绩,浮海至东冶。策又追击,大破之。朗乃诣策。策以朗儒雅,诘让而不害。
这段历史与《三国演义》描述的不同之处就是,没有记载王朗和太史慈对战,但确实抵御了孙策。综合来看王朗可能是个儒将,为了保护一方的百姓不惧生死。
若按《三国演义》王朗曾经和太史慈大战不分胜负,最后是程普、周瑜相助太史慈才落败。所以王朗的武力值应该和太史慈差不多,太史慈的武力值又和孙策的差不多,以此类推王朗的实力进三国二十四名将不成问题,但王朗并未排进二十四名将。
由此可知王朗并没有和太史慈单挑过,但确实也是有血性之人,有才华之人。那么和三国的谁比较相似呢?东吴的大都督周瑜比较类似,王朗更偏重文学造诣,有一定的武力值,周瑜更偏重的军事造诣且也有一定的武力值。
综上所述王朗也是能上战场的一名儒将,并不是像《三国演义》所描述的是一名老学究。况且王朗心智之坚定也不是一般人所能比拟的,在被孙策流放之后,经过数年之后才回到魏国。《三国志》记载:
太祖表征之,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拜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若换做一般人恐怕早早地退却了,如此这样的人岂是诸葛亮几句话就骂死的?不知你对王朗是否有一个新的认知,那么你又是怎么看待王朗这个人呢?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