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崂山康成书院与郑玄的传奇故事

书院是古代中国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

古代书院形成史

青岛崂山也有座远近闻名的书院——康成书院,这里留下了东汉末年大经学家郑玄讲学论经的足迹。

因郑玄在崂山的讲学论经活动类似于后来的书院活动,所以这里被后人称为康成书院。

郑玄(-)字康成,西汉北海高密(金山东高密市)人。自幼天资聪颖,又性喜读书,勤奋好学。他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

郑玄16岁的时候,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又能写一手好文章,在当地声名远播。

青年时代的郑玄得到当时北海国相杜密器重,被推荐入太学深造。

他师事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后又游学于幽、并、豫、兖诸州,博览群书,遍访名师,精通今文与古文经学。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为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

延熹九年(年),郑玄西入关,拜马融为师达七年之久。

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对郑玄十分欣赏,认为郑玄的成绩一定会超过自己。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以后,郑玄已经40岁了,这时他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

郑玄45岁时,遭遇“党锢之祸”,绝仕进之路,于是杜门不出,隐修经业,集中全部精力来进行遍注群经的工作。郑学的主要成就,都是在这一期完成的。其遍注群经时,融汇百家,广采群言,断以己意,自成体系,后人称为“郑学”。

崂山康成书院

黄巾大起义之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

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初建时的规模、结构等因缺乏资料,已难考究,但从郑玄影响大、名气大、追随者众多而言,当是很像样的文化场所。

其后,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像追随者传授、表演礼仪的地方。

传说郑玄在不其山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住所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这种草即麦冬草,比较特别,叶子宽而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传说郑玄用这种叶子编成草绳用以捆书,对郑玄的读书、著书帮助很大。后来人们便把这种草叫做“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

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郑玄的讲学,“文墨涵儒,草木为之异秀”。明末清初的大学者顾炎武,在看了崂山的康成书院之后写道:“荒山书院有人耕,不记山名与县名。为问黄巾满天下,可能容得郑康成?”

后来,康成书院所在不其山一带发生自然灾害,粮食极为缺乏,郑玄的讲学活动面临很大的困难。为减轻学生负担,郑玄离开崂山,迁到徐州。

汉献帝建安五年(年)袁绍起兵,为争取学者们的支持,强迫郑玄抱病随军远行,途中至元城(河北大名县东),郑玄病故,终年74岁。生前他虽有“薄葬”之嘱,但送葬者诸弟子仍达千人。

郑玄门人依照《论语》,将其向弟子解释的《五经》的内容编为《郑记》八篇传世。他生前所注《周易》、《孝经》、《尚书大传》、《中侯》、《乾象历》、《天文七政论》、《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等共计百余万字,对中国儒学作出了杰出贡献,在经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因此被尊为“经神”。

郑玄是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经学大师,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他注释的《诗经》、《国礼》、《仪礼》、《礼记》都被后人重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