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代士族父家长对子弟的训诫
这种形式的家训是我国古代家训的主要形式,也是唐代士族家训中的主要形式。家训是长辈对于晚辈的告诫,往往涉及到许多方面,可以说达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
其目的是保持家庭的和睦团结,保持家族的延续。我们仔细的将这些家训著作看完的话,看到那些细致入微的叮泞,我们则不能不为之感动,也许就会更加领会那句老话,可怜天下父母心。
读书不仅是科举入仕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自己的品德、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是士族向来重视的立身之本,有利于维持家族的长盛不衰,反之无学则会导致轻薄无行、家族衰败。
所以唐代士族在训诫子弟时也多将读书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并结合自己的具下实践进行训诫。唐代士族很多都担任宰相、高官,虽有优美的家学门风,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全取士的实行,使得以往士族在政治上的优势不再,加之统治者门第观念的变化,使之走了没落,
所以,士族们为保持良好的家风、家学不坠,为维系已有的权势及地位,莫不促子弟用功读书、修身、应举、做官,以光耀门嵋,保持士族之社会地位。但是,唐代二族们在训诫子弟重视读书的时候,首要的目的是读书修身,其次才是应举仕宦。
他们的思想,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及“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一有千钟粟”等腐朽思想漫延的古代社会中,是极为可贵的。
2、教戒子孙齐家治家之道
孝不仅仅是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也是齐家的手段之一。所谓家就是指协调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治理家庭事务,从而使家庭家族成员衣食无忧,遵纲守纪。
所以治家在家训中所占比重自然极大。唐代由于政府提倡同居共财,所以家庭规模往往较大,人口较多,因而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也就比较复杂,难以管理。
尤其是士族之家又往往有一定的家产,若家产分配不均,或缺乏管理,都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兄弟反目,子孙分产,使家族没落、祖宗蒙羞。面对这种状况,姚崇竟然一反政府之政策,效法古代贤人预分家产的办法,赞成子孙在他死后分家分业,他在《遗令戒子孙文》中言:“比见诸达官身亡以后,子孙既失覆荫,多至贫寒,斗尺之间,参商是兢,岂为自站,仍更辱先,无论曲直,俱受嗤毁。
驻田水碾,既众有之,递相推倚,或至荒废。陆贾、石苞,皆古之贤达也,所以预为定分,将以绝其后争,吾静思之,深所叹服。”为保持家族不衰,竟然不顾政府政策,这在当时是不多见的。
二、士族家训的特点
1、士族家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黝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治国的理念之后,儒家所倡的伦理道德体系、行为准则、人生理想、价值目标的追求等在全社会得以普遍建立,并彩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子民的心中。
修身、尽孝尽忠、不辱亲、注重才学、讲求节俭、为官清廉、知人善任的思想经常出现在历代的家训作品中,纵观唐代士族家训内容无论是治家尽孝,还是辅国尽忠,其核心都是围绕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一思想展开的,
或指导子弟修身治家、忠孝报国、勤俭、谨慎、清正廉洁,或防止他们奢侈,或激励子弟读书致仕、立业为官、名垂千古。许多士族家长直接将儒家经典奉为格言警句、行为准则,谆谆不倦的教戒子孙读儒家经典,遵循儒家道德,如柳宗元在督促其学《诗》、《易》;
傅奕临终时还不忘教戒其子孙学习周孔六经等名家经典;元镇教训子弟通过研读《诗》、《书》以求荣达;李恕在《戒子拾遗》教育子女识字起便读《孝经》、《论语》,等等,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唐代士族家训具有浓厚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唐代士族家训对当时儒家思想的强化、继承与弘扬做出了极大贡献。
2、智育与德育并重
对于智育的重视,是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加上经隋致唐,科举制度迈渐完善,科举取士盛行,使得唐代出现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文人得意的局面,不只是士族之家,就连一般的普通家庭都希望他们的子弟能通过研读诗书,走上官宦之路,提升家族地位,以实现光耀门嵋的家族理想。
尤其是对失去了政治垄断权的士族而言,科举取士又为他们的子弟们开通了走向官僚的阶梯,在享受荣华富贵之余,考虑身后大计时,不是能给子孙创造多少物质财富、置办多少田产,而是如何能更好的传授给子孙读书科考入仕的本领,以达到保持士族门第的目的。
唐代士族家训中,很多都鼓励子孙后代“立志勤学’,,树立远大理想,并且“胸怀尹下’,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最高人生理想。士族们或位居中枢,或镇守边疆,大部都是官宦之家,因此告诫子孙后代当好官成了其家庭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唐代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对人才的限制,读书入仕的观念深入人心,尤其是唐代重视明经与进士两科,经史子集及诗赋在成为士族男子教育的主要内容时,也成了士族家庭教育的必修课。
唐代士族之家具有特殊的政治地位及家庭文化传统,她们对女子再进行严格的家庭教育,由于士族女子的知晓礼法、饱读经史,对家族的未来和子女教育都有利,所以社会评价女性时,也都推尚士族女子,这种风气反过来又使士族家长记家训中更加重视女子教育。
女子教育程度的提高,使得她们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及其他活动。武则天、韦后、太平公主等风云人物的出现便是女子受教育水平提高的表现。
三、唐代士族家训的启示
1、对唐朝统治的巩固作用
唐代士族家训中所蕴含的家教思想、家庭伦理方面的内容,覆盖到了社会和职业道德的各个层面,成功地将家庭伦理同人际伦理、政治伦理统一了起来,巩固了封建统治。
在家庭伦理的教化上,唐代士族家训中首先推重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孝梯观念,“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尤其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黯百家,独尊儒术”后,历代封建君主几乎都在践行儒家“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针,因为这一观念不仅可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有序,而且尊老爱幼要求人们对待别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甚至不惜用封建法律严惩“不孝”,将“不孝”看做是十恶不赦的重罪。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实行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在结构上,“国”与“家”都推行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权力与国家权力体系在结构上及其相似,家长制既用以指家族的统治机制,也常被用来指整个国家的统治机制。
在功能上,“家”维护“父父子子”的家庭秩序,“国”维护的是“君君臣臣”的政治秩序。
2、警营文化与大众文化结合
唐代士族家训的作者很多都是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名儒显宦,是一些具高雅知识的精英式人物,他们将一生中最宝贵的思想观点都贯穿到了他们的家训中,包于修身正心、经世致用、治国平天下等,都有很浓郁的哲学色彩,全面地反应了他们对社会及人生的思考与经验的总结,也使得唐代家训文化逐渐理论化、系统化,最终达到成熟化。
因此,在唐代士族家训则以这种独特的身份,在阳春白雪的精英文化与与普通民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得当时的主流社会思潮即儒家思想深入到了百姓之中。唐代以儒学治国,并且随着科举制的盛行,唐代教育繁荣,儒家思想在考试中的比重越来越重,受到社会重视。
而唐代士族仍以优美的家学门风为百姓所敬仰,他们在家训所体现的以儒家伦理为主的价值观念自然也就为其所认同。尤其是当时许多宰相的家训,往往成为其他家庭训诫家庭成员的底本,并在社会中不断改版、流传,发生了巨大的社会效应,如《中枢龟镜》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家训的社会化。
此外,唐代士族大都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把高雅的儒家文化变成了通俗的表达形式。
结语:
唐代士族家训对于巩固唐代社会,传播儒学并使儒学社会化对唐人进行德教育都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唐代士族家训,我们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其精华部分如注重自身修养等我们当吸取,对其糟粕部分如功利、庸俗、明哲保身的思想观念要毫不犹豫的抛弃,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与我们新时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使之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家庭的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