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国之脊梁忠臣是忠贞的大臣,而不是

北京荨麻疹治疗好医院 http://m.39.net/pf/a_9159711.html

导读:汉末、三国时期,曹魏良将、贤臣很多,以致于提起一些人来,只读过《三国演义》而没读过《三国志》的人,对这些了不起的人物却是闻所未闻,一点都不了解,就爱好文史的人来说真是不应该。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曹魏直臣、“清介之士”沐并,就是其中的一位。

清正廉洁的好官

沐并,三国时期魏国议郎,河间人(河北沧州市献县东南),年少丧父,生活清苦。袁绍主政河北时,他才开始出来做官。曹操做丞相的时候任用他为署军谋掾。沐并一生官职最高做到议郎,为官清正廉明。死时六十多岁,提倡简葬,反对铺张浪费。临死前,劝诫儿子薄葬自己,不准家人悲哭,不准亲戚朋友吊唁,不准亲人拿食物去祭祀他,也不准老婆死后与他合葬,妻儿们无奈只好答应他的临终遗嘱。

曹操

这样的行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让人无法理解、难以接受,似乎非常不近人情,但也正是他死后返璞归真的体现。在三国时期厚葬之风盛行,稍有家财便在丧事上大肆渲染互相攀比。他的做法和时靡格格不入,但也因此赢得了世人的一致好评,后来《魏略》将他与常林、吉茂及时苗的传记一起载入在《清介传》中。

刘肇

勇斗强权,备受打压

沐并性格为人公正果敢,不畏强权。曹丕年间,沐并担任成皋县令。期间臭名昭著的校事刘肇曾经路过成皋,命人向县政府的工作人员索要谷物,但不巧的是,当时正赶上蝗灾、旱灾,县里人都筹不出谷物,可是校事是皇上的人,到哪行事都以皇帝之名,代表皇帝,县官又不得不应付,只得想办法。就在官员正在想办法的时候,刘肇等不及了,飞扬跋扈惯了的刘肇就忍不住闯入县令沐并的府里索要,并一边高声嚷嚷着一边嘴里骂骂咧咧的。

曹丕

沐并看到朝廷的校事这副德行,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目无当地官长,火腾的就上来了。他手提钢刀带着小官、衙役们跑出来,想要逮捕收押刘肇。刘肇远远看着形势不对,赶紧就溜了。回到洛阳不说自己狗仗人势,胡作非为,反而将此事上报皇帝曹丕,并且添油加醋诬陷沐并不把皇帝和他的爪牙校事刘肇放在眼里。魏文帝曹丕一听顿时火冒三丈,立即下诏指责训斥沐并“无所忌惮。自恃清名”(《三国志.常林传》),下令将沐并逮捕收狱等候处以死刑。

曹睿

后来可能有人劝说,沐并才免于死刑。但是死罪免去活罪难逃,沐并最终被施以髡刑。髡刑,是一种让人极感耻辱的刑罚。古人最看重自己的发肤,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出自《孝经.开宗明义章》,意即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决不能有丝毫的损伤,就是爱护身体如同爱护父母的意思。受刑以后,又把沐并官复原职,但是往后十多年,就把他闲置在那里不予重用,曹丕真够损的!

髡刑

曹丕不予重任,曹丕死后曹叡也一样不用,一直到曹芳继位的正始年间,沐并才升为三府长史,就是三公府的三公的办公室主任。当了八年的长史以后,又被外放担任济阴太守,之后又被召还朝廷担任谏官议郎之职。看似沐并为官清正的具体事迹并不突出,史书可记载的很少,但是沐并清正的声名却传得很远,以至于吴国军队中来自云贵一带的的少数民族士兵都知道。

曹芳

正始二年(年),东吴将将领朱然、诸葛瑾攻打围困樊城,曾经派遣造船的士兵在岘山东侧伐取木材,并让牂牁(zangke)人士兵做饭,有先煮熟饭的人对其他仍在煮饭的人说:一起来吃吧!,但听到对方拒绝后就不以为然地说:你想做沐德信吗?你看,即使是来自牂牁的南方少数民族也听说过沐并的名字,不了解沐并其人的人还以为沐并是先朝古人呢。结语

校事的无法无天、嚣张气焰由发生在沐并身上的事可见一斑,刘肇的一句话几乎毁了一个清官的一辈子前程。他是皇帝的爪牙,皇帝只听他们的,认为校事都是忠于他的,大臣的进谏,皇帝高兴了,听着顺耳就采纳,听着不顺耳甚至有可能迁怒于谏官。曹丕、曹叡甚至因为校事一句话而滥杀官员,如此曹魏怎么可能统治长久?

参考文献:《三国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9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