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好兄弟,除了女人之外,一切都可以共享,是吗?
但如果——是皇帝的大位呢?
那就来个君子协定,“兄终弟及,叔侄相传”。也就是大哥先登基,百年后传位给弟弟,弟弟死后,再交给大哥家的侄子,大侄子再传给弟弟的儿子……以此循环交替,皇位就在兄弟二人的子孙中传递。
这一对“好兄弟”,就是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元朝的第三任和第四任皇帝。这名字又长又怪,有点反人类是吗?没关系,后面还有更怪更不好记的!到时候,咱看图说话。
这话,还得从哥俩的祖爷爷:元世祖忽必烈说起……
01老太太偏心小儿子
话说忽必烈灭亡南宋、开创元朝、两征日本,还忙里偷闲和正妻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
不念咒语了,直接上图:
忽必烈一家人因为老大朵儿只早夭,次子真金就成了嫡长子,大元开国后,按照中原汉地的制度,真金便顺理成章被立为太子。
忽必烈活了79周岁,是从成吉思汗到元朝灭亡,蒙元所有皇帝(大汗)中最长寿的,没有之一。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他还活着的时候,四个嫡子就全死了,这皇位可传给谁呢?
还好,真金生前做过十几年的皇太子,人死了,但是东宫的官署并没有裁撤,臣僚班底也都还在,他的后人自然是最有资格接班的。那么当年忽必烈去世后,真金的三个儿子该当谁来做皇帝呢?
据史书记载,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是个哑巴,因此首先要被排除。不过答剌麻八剌的儿子们却很优秀,多年后把老爸失去的又抢了回来,这个容后再表。
忽必烈的身后事剩下长子甘麻剌和幼子铁穆耳,按照汉人的规矩,该当嫡长子继承;按照草原风俗,该当“幼子守产”,小儿子继承家业。但终元朝一世,汉化都很不彻底,在皇位继承上一直没有定制,乱得很。总之,就像狼群里选狼王,谁最狠最强把对手都咬死,谁就做这九五之尊。
和许多大家庭一样,老大跟老小实力不分伯仲,但你扛不住当妈的心疼“老儿子”。在母后阔阔真的支持下,最终还是选了铁穆耳继位,是为元成宗。
老太后偏心到什么程度?据说正是她提议,让俩儿子比赛,背诵成吉思汗大扎撒,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宪法,谁背的好谁赢。长子甘麻剌有口吃,自然比不过,就这样被老太太坑了。
当然,更关键的原因是朝臣的支持,像成吉思汗麾下四杰之一博尔术的孙子:枢密院知事玉昔帖木儿,中枢右丞相完泽等重臣都支持铁穆耳。而灭宋功臣、名将伯颜的举动尤其抢眼:
(伯颜)按剑陈祖宗宝训……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步下拜。
忽必烈的身后事玉昔帖木儿乘势而起,振臂高呼:
大事已定,
吾死且无憾!
一个红脸、一个白脸,此次继承风波总算平息下来。
事实证明,蒙元已经从草原部落发展成一个中央帝国,因此中枢重臣的力量,第一次压倒了各路封疆宗王,对皇位更替起到了关键作用。
类似的故事,今后必将重演……
02脑洞大开的继承人
元成宗铁穆耳在位12年,42岁驾崩,不过这在短命的元朝诸帝中,已经可以排名第3了。他唯一的儿子德寿,就一点也不“寿”,在被立为太子后半年就去世了。
那后面谁来接班呢?
从铁穆耳大哥、二哥的孩子,也就是他的亲侄子里选一个,不行吗?对不起,凡事要论血缘远近亲疏,这仍是中原儒家的伦理思想,人家蒙古的传统,就要复杂得多。
特殊时期,执掌大权的是元成宗的皇后卜鲁罕。
这在蒙古传统中,倒也不稀奇,当年窝阔台汗的遗孀乃马真后、贵由汗的遗孀海迷失后,在新汗上位之前,都曾临朝称制。但稀奇的是,卜鲁罕中意的继承人,居然是元成宗的堂弟,也就是忽必烈三儿子忙哥剌的儿子阿难答。
脑洞大开吗?那快上图压压惊——
皇后中意的接班人一般认为,这是朝廷中的色目人官僚策划的。
蒙古人作为“世界征服者”,元朝也是响当当的“世界帝国”,朝廷中除了蒙古人和金朝人、南宋汉人之外,还有来自中东、西亚广大征服地区的突厥人、波斯人、阿拉伯人、粟特人、斯拉夫人等等,统称为“色目人”。色目人因为经商敛财和航海的才能,受到元廷重用,是元朝中央最重要的政治集团之一。
色目人集团选择阿难答,因为从忽必烈时期开始,忙哥剌、阿难答父子世守西北,兼领“秦王”和“安西王”,掌控从关中、巴蜀直到西域的军政事务,这里正是色目人进入中原的通道和大本营,双方天然亲近。更重要的是,色目人绝大多数都信奉伊斯兰教,而阿难答自小也皈依了伊斯兰教,继承了父王的权位后,在西北地区大力推行伊斯兰化,是色目人忠诚的教友和盟友。
为了争取皇后卜鲁罕,色目官僚集团与其达成了默契,将来由卜鲁罕执掌实权,那个远方堂弟的阿难答,只给她做副手。这便是《元史》所谓的:
左丞相阿忽台等潜谋,
推成宗皇后伯要真氏(卜鲁罕)称制,
阿难答辅之。
两个派系的皇位竞争者问题是,如此舍近求远,人家真金家的孙子们愿意吗?
下面就该“哑巴皇子”的两个好儿子: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出场了。
03针锋相对的路线之争
当年,大哥甘麻剌是三弟铁穆耳登基的最有力竞争者,铁穆耳上台后自然对其严防死守,极尽打压之能事。到铁穆耳死的时候,甘麻剌的儿子也孙铁木儿,刚继承了老爹晋王的爵位6年,这一支系暂时还不具备夺位的实力。
反倒是当年那个哑巴二哥:答剌麻八剌的两个儿子,悄然崛起。哥哥海山出镇漠北,打得窝阔台后王海都败死,一举平定了绵延近四十年的“海都之乱”,后受封怀宁王。此间详情,可参见拙作:三代恩怨情仇终成海都之乱,不靠谱的继承制度如何消解了蒙古帝国
两个派系的皇位竞争者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名字很“蒙古”,却有一颗汉人儒家的心,自幼倾心中华文化,拜当世大儒李孟为师,饱读经典,还组织将其译为蒙古文,大力推广。
不消说,这兄弟二人尤其是弟弟小爱,得到了元朝汉人官僚集团和蒙古汉化派的大力支持。在当时,二人无论实力还是血统,都是帝位的有力争夺者。他们和阿难答的竞争,背后其实是蒙元帝国内部,色目派和汉化派的一场大PK,也必将决定帝国日后的走向:
儒家化还是伊斯兰化?
两个派系的皇位竞争者得到消息之后,阿难答从西安出发,首先来到了北京(时为元大都)。爱育黎拔力八达原本是在大都,但当年元成宗立太子之后,为了防范支系宗王,把他们母子二人外放到了河南沁阳。海山则一直领军在漠北。
色目派筹谋大事,意图封锁消息,封闭驿道,尽快拥立阿难答上位。但朝臣中的“汉化派”也没闲着,中书右丞相兼总领宿卫哈剌哈孙,联合御史中丞何玮、太常太卿田忠良等人(不容易啊,说了半天蒙文,终于看见汉人名字了……),一边急令秘使去迎接海山兄弟,一边在朝中装病耍无赖:
收京城百司府印,封府库,
称疾卧阙下……
文书皆不署。
两个派系的皇位竞争者爱育黎拔力八达离得近,先得到了消息,却对是否返京争夺帝位犹疑不决。关键时刻,还是老师李孟对中国历史看得透彻:
邪谋得成,
以一纸书召还,
则殿下母子且不自保,
岂暇论宗族乎?
小爱这才被点醒——自古成王败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得嘞,全体上路!
04蒙元帝国的“玄武门之变”
当年正月,元成宗病逝,二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就率部回到大都,却被先期抵达的李孟告知:大祸就要临头。原来阿难答集团早已谋划,在三月初三那天,假借给爱育黎拔力八达庆贺生日,就要赶尽杀绝。
此时,小爱能倚靠的只有哈剌哈孙,而与其交通联络的重任,又压在了恩师李孟身上。因为哈剌哈孙称病不起,李孟便化妆成江湖郎中去探访,期间阿难答和皇后卜鲁罕的人进进出出,李孟从容诊脉,愣是没出破绽。
可李孟前脚更走,爱育黎拔力八达又打起了退堂鼓,他觉得双方实力悬殊,不如等哥哥海山从漠北带大部队来,然后再搞事情。可怜的蒙古小哥,他哪知道汉人几千年的宫廷政变史?又被饱读经书的李孟一顿教训,于是决定——
事不宜迟,就在三月二日动手!
两个派系的皇位竞争者唐朝初年,太子+齐王李元吉,兵力是李世民的数倍,却被对方“先下手为强”,以小股精锐团灭在玄武门内。三月二日的情形也差不多,爱育黎拔力八达手上人不多,却都是愿效死力的,又有哈剌哈孙这样的关键内应和援手,经过一场翻版的“玄武门之变”,精锐直捣中枢,将太后卜鲁罕、安西王阿难答,色目派重臣等一网打尽,全部收监(后皆被海山所杀)。
两个派系的皇位竞争者那边厢,海山尽起漠北精兵,分三路开了过来。
年5月,海山在元上都(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即位,是为元武宗,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您没看错,蒙古小哥心眼实,以为汉人的“皇太子”就是个官职,给亲弟弟也这么封)。本文开篇所谓“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约定,便是在这期间达成的。
05历史的抉择
马克思说: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横扫欧亚的蒙古人,也在征服和“被征服”中,分道扬镳。
在世界的东方,新即位的元武宗恭恭敬敬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这是老先生被历代中国皇帝所授予的最高荣衔;
几年后,接任的元仁宗恢复了科举考试,组织翻译出版《贞观政要》、《尚书》、《孝经》、《资治通鉴》等经典;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儒治国,宽仁爱民,无愧于庙号中的“仁”字。
孔子像在世界的西方,蒙古三大汗国则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伊斯兰化——
从13世纪末开始,伊尔汗国合赞汗、金帐汗国月即别汗、察合台汗国答儿麻失里汗,都先后在自家境内,废除了成吉思汗《大扎撒》,改为尊奉伊斯兰经典《古兰经》,承认唯一的真主,举国信奉了伊斯兰教。
假如在年的三月,“安西王”阿难答成为夺位之争的胜利者,他就会成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位穆斯林皇帝。
那么,中华是否会像三大汗国那样,实施全面的伊斯兰化呢?
伊斯兰风情历史没有如果。
我们只知道,阿难答坐镇西北,近水楼台,受伊斯兰文明影响至深。他自幼修习《古兰经》,写得一手大食文字,勤于礼拜、祈祷和诵经。不仅如此,阿难答还在封地所在的甘肃行省和陕西行省一带,大力倡导伊斯兰教,广泛修建清真寺,推广回回历,给儿童实施割礼,麾下约十五万大军,大多皈依了伊斯兰教。
有这样一位皇帝,再加上得势的色目派官僚集团,能够改天换日,给中华文明加入不同的底色,应该大有可能。
但无论如何,如前所述,中央帝国不再是草原的部落联盟,掌握了内廷中枢的海山兄弟,最终战胜了实力强大的封疆宗王,中华文明也在历史的拐点,重又转向了儒家传统。
当然,日后元仁宗背弃“叔侄相传”的约定,传位给了儿子,其子元英宗在“南坡之变”中被杀身亡,蒙元帝国短暂的儒家化改革,从此止步不前。这便是另一篇文字所要讲述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