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汉末三国时期的三大名士,被合称为一

在《魏略》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华)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意思是东汉末年有三位名士,合称为一龙:其中华歆是龙头,邴原是龙腹,管宁是龙尾。而这三人本身也是好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这三大名士。

华歆

一、华歆(年-年1月30日),字子鱼,平原郡高唐县(今山东省高唐县)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重臣。

华歆早年拜太尉陈球为师,与名士卢植、郑玄、管宁等都为同门。

华歆之后被推荐为孝廉,由朝廷授予郎中一职。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调华歆入京。中平六年(年),华歆到洛阳后,被授以尚书郎之职。初平元年(年),汉献帝下诏任华歆为豫章太守。

在豫章太守任上时,华歆为政清静,不烦扰百姓,所以官吏百姓很感激拥戴华歆。孙策占领江东后,知道华歆有德有才,故此以上宾之礼待华歆。孙策死后,曹操请召华歆至许昌任职。

华歆到许都后,被授任为议郎,兼司空军事,后升任尚书,又转升侍中,再代荀彧为尚书令。曹操受九锡成为魏王后,华歆任御史大夫。

延康元年(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魏王,拜华歆为相国,安乐乡侯。同年十二月,曹丕代汉称帝,华歆主持受禅仪式,向曹丕献上皇帝玺绶。之后华歆推荐曹丕要以品德和儒家经典一起举孝廉,曹丕听从了他的意见。

黄初七年(年),曹叡即位,封华歆为博平侯,增邑五百户,与之前的累计为一千三百户,之后,改任华歆为太尉。当时太傅钟繇和华歆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座。

太和四年(年),魏明帝曹叡派曹真征伐蜀汉,对此,华歆进谏曹叡,提出了应该注重农业生产,安定百姓,天下才能治理好。华歆言辞恳切,打动了魏明帝,诏令曹真退兵。

太和五年(年),华歆逝世,享年七十五岁,谥号敬侯。华歆之子华表承袭了爵位。

邴原

二、邴原(生卒年不详),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东)人。东汉末年名士、大臣。

邴原从小聪慧,熟读《孝经》与《论语》。邴原年轻时与割席断义的管宁齐名,二人都以节操高尚著称于世,州府下令征召他们出任官职,两人都一样坚持不受。黄巾起义爆发后,孔融任北海国相,向朝廷举荐邴原为人才。但邴原认为黄巾军势力兴盛,于是前往辽东郡。

当时,辽东郡太守公孙度厌恶一个叫刘政的名士,想杀死他,将其全家都拘捕了,刘政跑了出来。刘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个多月,之后邴原前去劝说公孙度,公孙度于是放出了刘政家属,放过了刘政。邴原在辽东郡,名声显赫,拜访邴原的士人络绎不绝。

后来,邴原得以从辽东返回,曹操征召他为司空掾。建安十五年(年),曹操调邴原为丞相征事。东曹掾崔琰曾向曹操说:“征事邴原、议郎张范,志向行为忠正端方,是国家的名士。所以后来曹操出征时,经常留下邴原与张范,与曹丕一同居守后方。曹操还要求曹丕多向这二人讨教,于是,曹丕对邴原与张范执弟子礼。

邴原之后担任五官将长史。曹操征讨孙权时,邴原随军出发,不幸于途中病逝。

管宁

三、管宁(年—年),字幼安。北海郡朱虚县(今山东省临朐)人。汉末三国时期名士。

管宁是春秋时期名相管仲的后代,与平原人华歆、同县人邴原为好友。汉末天下大乱以后,管宁听说辽东太守公孙度保境安民,就与邴原及平原人王烈等到辽东。

管宁到了辽东后,就居住在山谷中,开始做讲解《诗经》和《书经》,主持教化工作,辽东人民都很乐于接受管宁的教导,管宁颇受人们爱戴。之后的辽东太守公孙康也敬畏管宁。

黄初四年(公元年),魏文帝曹丕诏令公卿大臣举荐名士,司徒华歆举荐了管宁。管宁从辽东回来后,曹丕下诏任命管宁为太中大夫,管宁坚持没有接受。

黄初七年(公元年)五月,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即位,华歆和司空陈群再次举荐管宁。曹叡便下诏征召管宁为光禄勋。管宁还是坚持辞让不肯接受。之后的十数年的年间,曹叡征召管宁的命令接连不断。管宁自从避于辽东及后来回乡后,一直在教书育人,治学儒家经典。

正始二年(公元年),大臣们再次向曹魏皇帝曹芳举荐管宁,曹芳下诏聘请管宁,恰好管宁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