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相传为汉武帝末(一说景帝时)发现于孔子住宅壁中,较今文《尚书》多十六篇,由孔安国所献.此外,汉代流行的古文《尚书》还有西汉成帝时东莱张霸伪造的百两本和东汉杜林所传的漆书古文本。但在汉代以后,这些古文《尚书》本全都失传了。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炙。(《史记·儒林列传》)
古文《尚书》者,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闻鼓琴瑟钟薯之音,于是惧,乃止不坏。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国献之,遭巫蛊李,未列于学官。刘向以中古文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汉书·艺文志》)
孔氏有古文《尚书》,孔安国以今文字读之,因以起其家。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兹多于是矣。遭巫蛊,未立于学官。安国为谏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马迁亦从安国问故。……世所传《百两篇》者,出东莱张霸,分析和二十九篇以为数十,又采《左氏传》、《书叙》为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数简,文意浅陋。成帝时求其古文者,霸以能为《百两》征,以中书校之,非是。……乃A其书。(《汉书·儒林传》)
及鲁恭王坏孔子宅。欲以为宫,而得古文于坏壁之中,逸《礼》有三十九,《书》十六篇。天汉之后,孔安国献之,遭巫蛊仓卒之难,未及施行。(《汉书·楚元王传》载刘散《移让太常博士书》)
鲁恭王余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王。吴楚反破后,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好治宫室苑囿狗马。··一恭王初好治官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官,闻钟磐琴瑟之声,遂不敢复坏,于其壁中的古文经传。(《汉书·景十三王传》)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汉书·景十三王传》)
至孝景帝时,鲁共王坏孔子教授堂以为殿,得百篇《尚书》于墙壁中。武帝使使者取视,莫能读者,遂秘于中,外不得见。至孝成皇帝时,征为古文《尚书》学,东海张霸案百篇之序,空造百两之篇,献之成帝。帝出秘百篇以校之,皆不相应。于是下霸于吏,吏白霸罪当至死。成帝高其才而不诛,亦惜其文而不灭,故《百两》之篇传在世间。传见之久,人遂谓《尚书》本有百两篇矣。(王充《论衡·正说篇》)
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难困,握持不离身。出以示宏(卫宏)等曰:“林流离兵乱,常恐斯经将绝。何意东海卫子、济南徐生(徐巡)复能传之,是道竟不坠于地也。古文虽不合时务,然愿诸生无悔所学。”宏、巡益重之,于是古文遂行。(《后汉书.杜林传》)
初汉武帝时,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孔安国以今文校之,得二十五篇。其《泰誓》与河内女子所献不同。又济南伏生所诵,有五篇相合.安国并依古文,开其篇第,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其余篇简错乱,不可复读,并送之官府。安国又为五十八篇作传,会巫蛊师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后汉扶风杜林,传古文《尚书》,同郡贾逮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然其所传,唯二十九篇,又杂以今文,非孔旧本。自余绝无师说。晋世秘府所存,有古文《尚书》经文,今无有传者。及永嘉之乱,欧阳、大小夏侯《尚书》并亡。济南伏生之传,唯刘向父子所著《五行传》,是其本法,而又多乖庆。(《隋书·经籍志》)
古文《尚书》的来龙去脉大概就是这样子吧,也不知道是否全面,我相信这个比较清楚了,也希望这个能帮助到你们了解到它的来龙去脉,更好的了解历史,了解古代文史。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