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旧称宦官,而“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内监等。太监,于京中也称宦官、公公、寺人、内官、内侍、中官、中贵人
宦官制度起源于先秦时期,据记载,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自东汉开始,才全部用阉人。太监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是一个地位极为特殊、声名也极为狼藉的社会群体。
他们虽然有生理缺陷,从事的本是最为卑贱的职业,然而他们由于与拥有至尊地位的封建帝王朝夕相处,因而具有攫取权力的特殊的便利条件,小到控制帝王们的衣食住行,大到把持国家行政大权,甚至于废立君主,因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而其最后一个发展顶峰就在明代,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拥有合法的、与外廷大臣比肩的权力,更创建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内书堂,又称内馆、内书馆、内中馆、司礼监书馆等。
本来,在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之初,鉴于前代宦官之祸,为限制宦官势力干预政治,曾规定:「内臣不许读书识字」(《明史》)。
但随着为加强封建皇权而剥夺外朝官员权力的政治发展,皇帝们处理国家政务又不得不依赖身边人员的协助,因而宦官机构不断扩大,最终形成二十四衙门这样一个规模。
由于其中的内官监、司礼监等需要负责「御前勘合」以及内廷文籍等内容,势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而自永乐年间开始,明廷开始指派一些外廷教官教育宦官。其后,朝廷对藩王、臣僚防范更严,更为倚重宦官,从而进一步加强对宦官的培训,并正式设立了专门的宦官教育机构—内书堂。
据刘若愚《明宫史》记载:内书堂读书「自宣德年间创建,始命大学士陈山教授之,后以词臣任之。凡奉旨收入官人,选年十岁上下者二三百人,拨内书堂读书」。
内书堂隶属宦官首脑机关司礼监,提督太监为最高负责人,由掌司具体负责,下设「年长有势力」者六至八名为学长,负责处理日常学习、管理事务。
就像地方学校一样,小内监入学也要拜拜至圣先师孔子的牌位和认课的词林老师,还要准备一份由手帕、白蜡、龙挂香组成的礼品,作为学习的束修(学费)。如果暂时没有财力,还可以借贷,以后加倍偿还。
学习内容有基础课程,也有专业课程。基础内容如:《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千家诗》、《孝经》等等启蒙读物,以及当时士人所习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再有就是习字即「号书」。专业内容有思想教育课程,如:历朝皇帝对宦官的诫谕《内令》、历代宦官奉公守法的事迹集《忠鉴录》、万历年间编纂的《貂珰史鉴》等,以及为培养内侍以后对朝臣奏章进行批答、对阁臣的票拟进行批红训练的「判仿」。
内书堂的教育也很讲究,教习多是翰林院编修、检讨、修撰等有学问的人担任,其中不乏名士,如陆深、钱溥、倪谦、焦竑等人,都曾担任过内书堂教习。足见明代帝王对内书堂教习人选的重视。不少人也因此进入权力中枢的内阁。也有不少人因所教育的人员为太监,深以为耻,并不尽心授读。如万历年间人沈鲤就不愿意与其学生交往,以致仕途坎坷,短暂入阁后也被首辅沈一贯所排挤而去。
当时的学习纪律也很严格。规定:只有每月的初一、十五和节令始可停学放假,其余无论寒暑,均须入学读书。每日学习,「凡背书不过,写仿不堪,或损污书仿,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责处之」。轻者由学长用特制的木尺打手掌,重者罚跪,再重者要面向孔子牌位直立弯腰,双手扳着两脚成度,如双膝弯曲,学长会用界方没头没脑地一顿暴打。罚站弯腰的时间以一柱香燃完为准,也有几柱香的。由于处罚严格,受罚的小太监往往不到半柱香燃完便头晕目眩,呕吐不止,甚至晕倒在地。
有意思的是,尽管在内书堂读书很辛苦,但由于读好书是他们能够获得批红权的重要条件,因而他们读书非常勤奋,志向远大的小太监,还往往自备一些其他教材,如《通鉴节要》、《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之类的书籍,进行自学。著名的宦官冯保等人都是内书堂出身,大有学历至上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