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西安探寻千年古都的艺术宝库,感受碑林

北京中科医院 http://www.ykhongye.com/m/

西安是一座历史沉淀和现代发展互相交融的城市,在城区随处可以看到各式古建筑,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历史遗迹,古建筑附近都不允许修建高楼大厦,也不允许大肆开发,现在我们任然能看到这里的古朴和简洁。我国的法、绘画、雕刻艺术在世界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较高的评价,在历代传承的史料中记载着很多优秀的作品,今天我们也一直在品鉴和模仿这些艺术瑰宝。

在西安这座充满文化底蕴的城市,我们的老祖先很早就开始整理收藏这些历代名家的艺术品,让我们拥有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这座艺术宝库,这里收藏着我国从汉代到清朝各代的石刻碑文、墓志铭差不多有一千多块,还有部分石刻图案和文献典籍。这里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是一座在孔庙基础上扩建而成的专题性博物院。这里历代名家大人物留下的碑文石刻让慕容雪觉得特别震撼,各种字体应有尽有,且都文笔流畅,风格迥异。情不自禁要赞美一下老祖先的工匠精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

碑林虽然位于市中心的文昌门里面,但整个院子里非常的安静,是车水马龙的街道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历朝历代的书法大家,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甚至九五至尊都在这里留下了笔墨印记。慕容雪觉得这里与你看古城墙、钟楼等那些历史遗迹截然不同,看到钟楼你的脑海中会想到长安城在钟声中一片热闹的街景,看到古城墙你会想到威武庄严的军队,时刻严防谨守着这座城市的安宁,而当你进入碑林,你只会努力回忆着历代书法家、文人墨客的代表作品,那些不断演变的各种文字。这里没有太多的故事,只有纯粹的艺术瑰宝。

进入西安碑林的院子,一座四角形两层飞檐的亭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上面刻着“碑林”两个大字。碑林亭里竖立着著名的《石台孝经》,这是一座由四块石板组合成的长方形石碑,碑顶雕刻着灵芝云纹簇拥的双层花冠,分别放置在三层石台上,大约有五米高的样子,听导游说这块碑文是有唐玄宗李隆基亲自加注,并用隶书行文。李隆基将自己对孝道的理解亲自刻在石碑上,并以身作则传扬孝道,在我们中国古代,这方孝经碑石的内容将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对平辈之间的友爱提到了最高境界。

亭子的后面就是博物馆,也是孔庙旧址,最早应该建于北宋末年。保存着至今的照壁、牌坊、华表、碑亭等,大多数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遵循着孔庙固有的建筑格局,组成了一个绿树掩映、古朴典雅的庭院。在一处小殿的两边,摆放着两件国宝级的艺术品,一件是铸造于唐代景云年间的景云钟,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钟上还有一段唐睿宗李旦亲自撰文书写的铭文。据史书记载这口钟音质纯美,声响洪亮。另一件是大夏国时期匈奴族制作的大夏石马,它传承了我国汉代的石刻技艺,看起来生动传神、雄浑深沉。

虽然我对书法没有很深的研究,但是也在这里找到我喜欢的几个书法名家的作品,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书写的五通丰碑,让我有幸欣赏到了他三十年间各时期的的书法作品,四十四岁时写的《多宝塔碑》;五十六岁时写的《郭家庙碑》;六十二岁前后写的《藏怀恪碑》;七十一岁时写的《颜勤礼碑》;以及他七十二岁时写的《颜家庙碑》。这些碑刻楷书,有正面不拘、庄而不险的气势,有个性,有特点。他用笔均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

还有唐代晚期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他的字取匀衡瘦硬,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与颜真卿的“颜体”相比较,会显得稍微纤细但硬朗,所以我国的书法界一直流传着“颜筋柳骨”的说法。唐代怀素写的《草书千字文》石刻也在其中,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有力,奔放流畅,世人称为“狂草”,也是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在石刻展览室里,现场就有工匠制作拓片,闻着墨香,欣赏着他们认真、严谨的操作程序,这些拓片现场制作,现场销售。中国碑刻是书法“复制”的最早方式,也是古代使用最多的方式,很多书法传世作品也是碑刻拓印传世。这里工作人员说现在由于文物局管理,每天只能拓三片,而且只能是拓清代的石碑,过两年所有的石碑都不允许再拓了。慕容雪觉得如果真的有你喜欢的作品,不妨拓印一幅,回家慢慢研究欣赏。

如果你喜欢书法或者正在学习书法,不妨来西安的碑林博物馆实地学习一下,来看看这些名人大家的亲笔书作,一定会让你受益匪浅。你对中国的书法艺术有着怎样的看法了?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