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遍又一遍地深入精读,我越来越确信,作者曹雪芹把很多问题的答案,都写在了细节里。忽视了细节去寻求答案,只会离真相越来越远。
这也正是红楼必须多读的原因。
对于金钏之死,因为宝钗发表了几句议论,被广为诟病。很显然,这是脱离人物形象的断章取义。作者曹雪芹树立的人物形象是什么?两个关键词:“山中高士”和“任是无情也动人”。脱离这两个关键词,就背离了作者的初衷。
但是,不得不说,宝钗当时所说的话确实有些奇怪,以她“事不关己不张口”的性格来说,她完全可以保持沉默,什么都不说。如果出于对王夫人的安慰,她也可以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何必对金钏儿的死因发表议论呢?
这也是我一直以来的疑问。她为什么要说?她为什么要这样说?
直到我读到两个细节,我突然就明白了宝钗的用意。
第一个细节在宝钗听闻金钏儿投井时。当时,她正和袭人在一起,也说是二人同时听到老婆子说金钏儿之死。
一句话未了,忽见一个老婆子忙忙走来,说道:这是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知找他不见了。刚才打水的人在那东南角上井里打水,见一个尸首,赶着叫人打捞起来,谁知是他。他们家里还只管乱着要救活,那里中用了!
袭为钗副,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让两个相似的人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以突出相似之中的不同来。
袭人的反应是“点头赞叹,想素日同气之情,不觉流下泪来。”
宝钗的反应是说了四个字:“这也奇了”,然后“忙向王夫人处来道安慰”。
只有读懂作者的这种刻意安排,才能理解宝钗的表现。
袭人和宝钗的不同反应说明什么?
袭人是普通人的本能反应:对结果自然流露出情绪来,但也仅止于情绪。
宝钗是“山中高士”,对事物的反应远远高于本能,第一反应是对事情根源的探索,因此她的反应是“这也奇了”。
为什么觉得奇?因为婆子所说的“前儿不知为什么撵他出去,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不足以构成死因。
袭人和宝钗的不同反应,便是思想深浅与格局大小的区别。宝钗毕竟是博学之人,对事物的思考不会停留在表面,而探寻根源正是为了防微杜渐,以吸取经验教训。这是大局思维,更是管理思维。
因此,虽然袭为钗副,她们的个性特点和处事方式上有很多共同点,但在思想和格局上,袭人差宝钗太远。
这是第一个细节,我们再看第二个。
宝钗来到王夫人处,正在独自垂泪的王夫人主动向她说起金钏儿之死,其说法和婆子所说差不多,只不过说明了撵金钏儿出去的原因。
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
再看宝钗的反应:“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依然觉得奇怪。
把老婆子和王夫人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金钏的死都无法找到合理的原因。因此,宝钗认为这件事很奇怪。也就是说,无论如此,金钏儿都没有投井自杀的理由。
于是,宝钗才说出了那段被诟病的话。
我们先来看看她说的什么。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宝钗这段话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她不相信金钏儿会自杀,原因就是前面分析过的,没有构成自杀的理由。因此,她认为金钏儿多半是“失了脚掉下去的”;第二部分是如果金钏也真是为这么点小事就自杀,说明她“是个糊涂人”。
站在感性的角度,会觉得这话说得太过无情,我们的文化信奉死者为大,无论如何,人都死了,那就不能再加责备了。但宝钗是理性的,她只从理性角度看问题,感性表现出来是多情,理性表现出来即是无情。
那么,理性的宝钗为何会认为金钏儿是失足落井或觉得她是糊涂人?她的这种判断从何而来?
这就要从宝钗的思想认知来分析了。
前半部分,说金钏儿是失足落水,是站在儒家认知的角度得出的结论。
儒家社会,提倡忠孝仁义,金钏儿在理由不够充分的情况下自杀,属于不忠不孝的行为。在儒家两大经典《忠经》和《孝经》中都有所阐述。
“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覆,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经天地神明章》
王夫人透露出来的信息,金钏儿被撵出去,是因为她弄坏了主子的东西,被主子责打。自己弄坏东西在先,主子责打在后,为这点事就自杀,岂不是因私废公?其忠何在?
再来说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章》
老婆子透露出来的信息,金钏儿被撵回家后,“在家里哭天哭地的,也都不理会他”。谁不理会她?当然是她的家人。
家人不理会她,说明家人并不支持她哭天哭地的行为,终归还是觉得她自己有错。在这种情况下,金钏儿自毁身体,全然不考虑父母的感受以及置父母的养育之恩而不顾,岂非不孝?
金钏并非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她是王夫人身边最亲近的丫鬟,在王夫人身边多年,连这一点道理也不懂,那就不但白活了,而且还对不起王夫人对她的看重。
总之,从儒家视角,自杀是不忠不孝的行为,不但不值得同情,而且还要背负指责。这份指责,不但是针对金钏儿本身,还会祸及她的家人——养出了这么个不忠不孝之人。
因此,宝钗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金钏会这么无知,所以才连说了两次“奇了”。
再退一万步,确实真是一时想不开而自杀,那就是“糊涂人”,这又是道家视角。
道家和儒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儒家重名,道家重心。
儒家最看重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金钏儿的自杀行为即是为名抹黑的行为。
道家最看重的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让心不受束缚地在天地之间自由遨游,而让心遨游的基础是“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保护好身体不受伤害,活到尽可能活的长度,才有机会享受自由之逍遥。总之就是要好好活着。
为一点小事就轻易放弃生命,不就是气性大的糊涂人吗?
由此可以看出,无论是儒还是道,都不支持自杀这种行为,对己是糊涂,对家人是不负责任,除非是逼不得已。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宝钗建议王夫人“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保住了金钏儿的名声,不让她陷入不忠不孝的骂名中。
王夫人的赏赐行为,等于是对金钏儿之死做了官宣:主子都没有责怪她,大家就不要议论她的是非了。
这已经是格外的恩典了,因此金钏儿“母亲磕头谢了出去”。
这样分析,才符合宝钗“山中高士”和“任是无情也动人”的人设。“山中高士”决定了她有过人的见识和深邃的思想,“任是无情也动人”决定了她“无情”的表象下“动人”的本质。
相关阅读:
《红楼梦》|山中高士,世外仙姝,作者对钗黛的定位有何深意?
《红楼梦》|辞退挑拨是非的员工金钏儿,是王夫人做得最正确的事
《红楼梦》|有凤来仪和蘅芷清芬,从住所看,黛玉宝钗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