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能否通过外表来决定呢?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了一句俗语,出自《增广贤文》里头“有福之人两腿毛,无福之人毛两腿”,这两句像绕口令一样的话,实际上是我们的“老祖宗”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得来的。
但是放在今天来看却是有点无稽之谈,那么有福在古代的时候该如何理解呢?
毛发是孝道的体现
想必大家都听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它是出自秦汉年代的《孝经·开宗明义》,这在儒学经典里经常被提起过。所以它可以称得上是毛发孝道的来源所在,一旦和孝道联系起来,那么它所承载的分量就很大了。
古人把自己身体上的毛发和肌肤当作是父母的恩赐,所以才不敢对它有丝毫的损坏,不然这就是不孝的表现。
毛发不单单是指头发,面部和四肢上的毛也包含在内,只不过没有头发那般引人注目,受人重视,也正是因为古代人民对于自己毛发的重视,才会产生对其的研究。
“有福之人两腿毛”
这句俗语的前半部分,简单地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有福气的人长两腿毛。按照如今的科学研究,一个人的腿长不长腿毛,那是自己基因所决定的,还有些女生追求无毛腿,所以就说不通有没有福气由腿毛决定。
不过这在古代,就很有说法了,那时的社会还处于小农经济,大家都是以务农为生,这句俗语实际上就和古人的生产劳动方式有关。较为初级的农业工具以及靠着经验来从事种植活动,让所有农民对待农事活动都必须亲力亲为。
在缺少机器的帮助下,无论是泥土里耕地插秧,还是在山坡上除草种地,都需要人力和牲口来完成。虽然古代人总说一年的收成,需要靠“老天爷”赏饭吃,但是也离不开自己的悉心照料,劳动人民始终是做着艰苦的工作。
农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了自己下地干活方便,不磨损自己衣物的情况下,就把自己的裤腿给挽了起来。就这样每天的泡在田地泥土里,农民的双腿也就带了点自然的气息,每日收工就需要对他们的腿进行反复清洗。
这时间一长,洗的次数多了也就顺带把自己的腿毛给洗没了,而且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腿毛一长出来就被泥土给盖上还要被洗掉。长此以往,腿毛就接受这么一个设定,干脆就不长出来了。
所以回到那句俗语上,古代为什么会说“有福之人两腿毛”,那是因为农民阶级经常在田地里耕作,久而久之就没有腿毛了,而在那个时代,没有腿毛的就被视为劳苦大众。反倒是那些不用劳作的地主乡绅,被当作是有福之人。
这些地主阶级自然不会下地耕作,他们养尊处优,不用顶着风吹日晒去耕作,腿上自然就可以保留浓密的腿毛。所以只要一看这个人的双腿有多少毛病,就能够区别出来他是农民还是达官贵人。
“无福之人毛两腿”
既然有福之人是那样的说法,那么无福之人这半句又该如何解释呢?对于这半句话里的毛字,有人说这应该是光,也有人把它理解为忙。
如果是理解为“光”,那就只是指代耕作的农民,这样就显得有些狭窄,所以把它当作“忙”来理解,就很有深意了。
还有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忙字的读音和毛字很像,在记录之中难免出现差错,又因为这样读起来比较通顺,久而久之就被传成了毛。
不过无论是哪种推测,“无福之人忙两腿”就很直白地展示了疲于生计的穷苦人民,奔波一生停不下来,“忙两腿”就形容得非常的恰到好处。
在古代社会,没有什么是比得上衣食无忧的,因此去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福气是最重要的,那就是看他是否为生计而奔波。
普通的农民每日辛苦劳作,还只是简简单单地填饱肚子罢了,如果遇到自然灾害而导致颗粒无收,那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即使是商人也要为了自己的事业而奔波全国,行走各地去贩卖商品,一旦想要坐享其成就会面临着破产的危险。
而那些当官的地主阶级,靠着祖辈留下了财产和自己官场上的权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到最后即使子孙后代不做官了也能不愁吃喝。
启示
对于古代人来说,能够活下去就已经很满足了,国家的繁荣昌盛决定了底层老百姓的生存。有福之人和无福之人的差距是无法逾越的鸿沟,古人能够发现这道理是基于一定的生活经验得来的。
直到现代社会,也有不少人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虽然不用像古代那样只能通过辛苦耕作来维持生活。
今天的科技发展,机械工具让农民们不用再频繁地下地插秧劳作,腿毛也就得以保留下来,古人的俗语也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实际情况去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