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概之,礼经就是毋不敬论语每天只看一

医治白癜风的著名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41088.html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简而不论)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国学梦对这这章论述得非常好。 根据孔安国的批注说,「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孔子虽然知礼,但是他入了太庙还要去问,这是表现出他非常谨慎,恭谨本身就是礼。这是说明孔子谨慎的求学态度,他入太庙观礼,见到有疑惑的立刻就问。这种问,就是讲的礼,因为他有恭谨之心,一丝不苟的求学态度,这便是礼。

《朱子集注》又引程颐弟子宋儒尹彦明的话说,「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这话也讲得很好。「礼者,敬而已矣」,这是《孝经》里讲的。礼它的精神,它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就是一个敬字,恭敬。恭敬自己,也恭敬别人。所以你看《礼记·曲礼》篇开头就说,「曲礼曰:毋不敬」。古人说,「毋不敬」三字概括了全部礼经。所谓礼经三百,威仪三千,概括起来就是「毋不敬」。那么孔子虽然能够知礼,但他的知礼还停留在对于典章这些文献的认知,现在他要去观礼。「虽知亦问」,他已经知道,但是他还要问,问个明白。这是什么?踏实,这是说明他「谨之至也」,他非常的谨慎,一丝不苟,至是到了极处。从这里我们看到夫子严谨的求学作风。那么,这种恭谨就是敬,「敬莫大于此」,这就是最大的恭敬。怕自己有丝毫的疏忽,将来可能会做出违礼之事,所以他「每事问」。

对此并无新观点。

从国学梦的论述中得到最大的收获是礼之内涵是敬,概括礼经就是三个字“毋不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