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江南世家大族中彭氏家族的传统与文化

引言

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来看,明清江南世家大族表现为“诗歌传家”、“理学传家”、“科举传家”等家族传统的形成,不应视为单一的线性叙事,而是一种“复合的传统”,即彼此之间可以并行不悖,世家大族之类型也不藉此以区分。

彭珑与“善书传家”的缘起

按照彭蕴章的叙述,彭氏家族最早编纂的善书是彭珑《真诠》。其载“云客公受于隐者,不著撰人姓名。其书言道家修养之术,《参同契》之流也”,又邵忠、李瑾编著《吴中名贤传赞》更载“(彭珑)初好释道书,每月朔望,集诸生,会文“文昌阁”下,数年不废”,综合这些史料,可以归纳出两点信息:其一,彭氏家族的善书编纂最早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所谓“其书言道家修养之术,《参同契》之流也”。

其二,彭氏家族的善书编纂缘起于家族之外。其中所言“隐者”,很可能是指某佚名道士而言。因为《真诠》的内容是“言道家修养之术”,其性质是“《参同契》之流”。本来,彭珑“少喜读先儒书,方言矩步,为文沉深浩博”,于是这里有必要从源头上追问:这样一种受到道教影响、得自于外部的善书编纂,如何被彭氏家族内化为自身的家族传统?特别是作为理学世家的苏州彭氏家族,如何衍生出这种新的“善书传家”传统?

前引钱泳《履园丛话》所载彭珑传记,“父病正笃,阅五昼夜而殁。人谓诚孝所感······殡葬父母毕,悬亲遗像于书室中,寝兴出入必拜告,终其身如此”,已形象点出了彭珑(云客公)最被人称道的品质,即“孝”。后来梁恭辰追溯彭氏家族的善报,也以“孝”为最主要因素。此外,《(同治)苏州府志》也记载彭珑尝撰有《孝经纂注》一卷,可知彭珑不仅心有孝心,身行孝行,而且对《孝经》这一记载“孝”之经典颇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