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武伯①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②。”
①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钱穆先生总结前贤著作,此句有三解:一,父母爱子,无所不至,就是在没有任何其他的忧虑时,也常常挂怀忧念其子偶或病患苦痛。子女能体此心,于日常生活加意谨慎,惜念己身,这就是孝。二,子女常以谨慎持身,使父母除了忧念挂怀自己的身体健康之外,其他就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父母忧念的了。人之疾,除非自己所不能自主的,凡是自己所能避免的都要及时避免。三,子女诚心孝其父母,或用心过甚,转使父母不安,故为子女者,惟当以父母之疾病为忧,其他不宜过分操心。孟子言父子之间不责善,也是这个意思。
孟懿子的大公子孟武伯问为什么要孝,孔子说:“当孩子生病时,他的父母是多么的忧心呀!”
孔子作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答,在少年孟武伯的心中荡起涟漪,这一涟漪层层扩散,自会在其一生中产生不尽的反响。这是孔子教育的特点。也是诗意的发挥和运用。
此章,先儒多有争议,莫衷一是。其实,只需识得孝道的要领,很易理解,孟武伯是孟懿子的儿子,死后得武的谥号,可见他一生的作为得到了后世人们较好的评价。武作为谥号的意思是:刚强直理,威疆睿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大志多穷,皆为武。
孟子云:“守身为大。”(《孟子·离娄上》)《孝经》开宗明义第一:“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本章句中孟武伯此问,应在孔子晚年,当时孟武伯年纪尚小,属世家公子,故孔子以孝的初机来教导他,所谓父母唯其疾之忧,恰是不敢以疾病来毁伤受之于父母的身体发肤,这是教之以《孝经》所说的“孝之始”,这样的孝,应当忧父母之所忧,知道身体本非我自己所有,而是属于父母所有,只是父母交我代为保管,因而对自己的身体一定要负责任,这也就是对父母负责任,以此也可以说是责任心培养的开始。
责任心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素养,是有信于社会的开始,是建功立业的基础,这是青少年教育的重要内容。无论古今,社会人心的许多问题,就是由于缺乏责任心导致的,故而,为政者于此不可不察。
孔子杏坛讲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