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

北京皮肤科医院专家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节选自刘余莉教授近期讲座*(本文共字,阅读大约6分钟)08:15现在的道德教育不能够深入人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搞颠倒了。《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先后次序,这个先后次序颠倒了,结果就完全不一样。道德教育从哪里做起呢?你看看古人早都告诉我们了——《孝经》上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对父母的孝是一切德行产生的根本,也是教育能够产生的根源,教育都是从这一个根本产生的。中国人讲“百善孝为先”,为什么百善孝为先呢?我们看看“孝”这个字,上面是“老”字的一半,下面是一个“子”字。子承父业,告诉我们上一代和下一代是一体的,而不是两个。如果你和父母有代沟,这个孝就已经不存在了。为什么我们打开几千年的历史,从来没有看到和父母有代沟啊?而我们向西方学了几十年、几百年,这个孩子就和父母有代沟了呢?因为中国古人有孝道的教育,所以和父母没有代沟。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这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所以中国人保持了祭祀祖先的传统,很多人特别是外国人看了不理解。说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祖先了,你认识都不认识,为什么还要祭祀他们呢?这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的道理。《论语》上说:我们谨慎的办理丧事,追祭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淳厚。为什么自然淳厚的呢?我们想一想一个人连他的祖宗都能够念念不忘,想着定时去祭祀,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边祭祀祖先,一边还打爹骂娘,这个于情于理都是说不过去的。所以祭祀祖先,培养起一个人深厚的知恩报恩、饮水思源的意识。特别是在祭祀祖先的时候,把全家族的人都召集在一起,召集在祠堂之中,干什么呀?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家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对国家有什么贡献、他有什么德行,是我们后人可以学习和效法的。那我们后代子孙听了之后,他的责任感、荣誉感、使命感就提起来了——我一定要效法祖先的德行,不能因为自己的德行给祖先抹黑。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家里都有堂号,都有族谱,对吧?比如说杨家,这里边有姓杨的人吗?杨家的人请举手。杨家的堂号叫“四知堂”。为什么叫四知堂呢?就是因为在东汉的时候,有一位太守杨震。他去赴任东来太守的路上就路过了昌邑县,这个县令王密是他曾经举荐出来的。王密听说自己的恩人路过,就趁着夜色带了十斤黄金,要送给杨震。杨震就拒不接受,他说:“我了解你,所以才把你举荐出来,但是可惜的是,你却不了解我。”这王密是以为他怕这个事有人知道,才不敢接受,所以就说:“恩公啊,这件事没有人知道,你看黑灯半夜的,我也没有别的意思,就想报恩而已。”结果这个杨震怎么说呢?他说:“这一件事有天知,有神知,有你知,有我知,这叫四知财,怎么说没有人知道呢?”所以他就拒不接受这“四知财”。后来他的儿孙为了纪念他的德行,就特意建了“四知堂”来纪念他。而这个“四知堂”的堂号也就延续下来了。我们想一想凡是杨家的子孙,从这一个匾额下走过的时候,什么感受呢?那就是提醒自己,我们的祖先不收四知财,我作为他的后代子孙,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因为我的德行,给我的祖先抹黑。诸位朋友,我们在座的各位,历代祖先之中都有像杨震这样廉洁有守的人、克己奉公的人、精忠报国的人,很多很多。到清明、冬至祭祀的时候,就把这些祖先的德行、事迹都给讲解出来,那我们后代子孙就受到了教育。所以中国的反腐倡廉教育从家庭之中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我们不了解祭祀的教育作用,在文革的时候破四旧,把它当成四旧给破掉了。祠堂也被捣毁了,结果怎么样啊?结果它的影响就是现在的很多年轻人,不仅不会想到他的祖宗,能够想到他的父母,都已经谢天谢地了。你看两个人都快结婚了,结婚前一个月把对方带到家里,让父母看一看。说我们再过一个月就结婚了,请给我们准备房子、准备钱吧!如果不是为了准备房子,准备钱,他们结婚了住在一起,父母都不知道呢。那你说到底哪一种教育好呢?你希望自己的儿女走哪一条路啊?所以你看哪,中国良好的教育必须深入才知道他的这个用意。后代子孙其实蒙受祖宗的这种德行蔽荫,但是却不知道感恩戴德,反而就像一个大树,下面好乘凉,拿着个斧子要把这个大树砍倒,说就是因为你,就是因为你,才导致了我们今天的状况。这就是中国人为什么现在面临很多问题的重要原因。*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0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