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一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4分钟)
我们接着往下看:“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这个参就是曾参的名,这个古人对老师很尊重,自己对老师都要称名,老师也可以直呼其名,避席就是离开坐席起身回答。曾子离开坐席,起身恭敬地回答说,“弟子曾参很愚钝,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
从“避席”这两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曾子对老师是非常恭敬的,不能老师问他问题,还大模大样地坐在那里一动不动。所以曾子一听老师问他问题,他赶紧恭恭敬敬地离开坐席,起身回答,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说,“我不够聪明,不通达,怎么能够知道这样的至德要道呢?”正是因为他有这样恭敬的态度,尊师重道,所以才能够传得大道。
我们知道,在《论语》中,孔子也说“参也鲁”,说明曾参确实生性鲁钝,不是很聪颖。
我们可以从一个典故中看出这一点:有一次曾子和父亲在一起锄草,本来应该把这个草给锄掉,但是他却偏偏把这个苗给锄掉了。曾子的父亲一看,就非常生气,在盛怒之下,拿着锄头就打了曾子一下。结果曾子毫不回避,被父亲一打就昏在了地上。等他醒来的时候,他怕父亲担心自己一失手打了自己而后悔,为了让父亲安心,他就援琴而歌,弹着琴又唱起了歌儿。意思是说你看我什么事儿都没有,你不用担心。
曾子的这个行为被孔子听说了,结果孔子很生气,对其他弟子说:“你们去告诉曾参,从此之后,他就不再是我的学生了,不要再来见我了。”曾子虽然知道老师对自己很生气,不想再见自己了,甚至还说不要他当自己的学生了。但是他依然很恭敬,还是要去向老师主动请教。他说你看我这样做,我认为自己已经尽到孝道了,但是为什么老师还生气,还说不要我这个学生了?孔子看他态度很恭敬,是一个可教之徒,就这样说,“如果你的父亲一失手,盛怒之下把你给打死了。那么怎么样?别人都会在背后议论他,说父亲把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能够打死,真是太没有仁爱之心了。你的做法并不是真正的孝,而是置父亲于不义之中。”于是他就告诉曾子,如果以后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应该怎么办?那就是“大杖则走,小杖则受”。如果父亲拿的是很重的锄头来打你,那你赶紧就逃跑,不要让他打到你;如果拿的是小柳条这样很轻的东西,那你就可以接受。
那么从这个故事中,也是告诉我们,其实孝并不是一味地顺从父母不义的地方,如果一味地顺从父母,还会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这是大不孝。曾参虽然生性鲁钝,不够聪颖,但就是因为他孝顺、恭敬、好学,最后学有所成,成为儒门宗圣。这说明了孝可以开显性德,达到光照四海,无所不通的境界。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