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打开课本,让几位学生读课文。先找一位读课文较弱的男生读。第一遍读,肯定读不好,磕磕巴巴的,总算读下来了。在“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朗读上可难了。“盛”读成了“shèng”。再找一位读课文较强的男生读。他是听了别人读过一遍的,读得很有力,但他“盛”读成了“chéng”。我问同学们听出他们的不同吗?学生都是说听出来了。那到底读何音?我找十多位学生反复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来判断,结果十来个同学都读“chéng”。我说:“看来少数得服从多数了,既然大家普遍读‘chéng’,那就读‘chéng’吧。那‘盛’是什么意思?”学生说是“装”。我说赶紧写在书上。我说:“靠大家的努力”我们解决一个大难题,知道了“盛”的正确读音,也知道了其意思。
3.那我们好好把这篇短文整体读几遍。学生读了,但节奏还是有不少问题的。我们在一句一句的阅读中,最终确立了如下的朗读节奏: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会后让学生反复练读多遍。
4.初背诵。合上课本,大家背诵一遍。从口型上有不少学生会背诵了。找几个学生试背诵一下,挺好的。
5.接下来,请大家仔细看看这篇小文言文,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学生在书上写问题。然后让同学们说。最终完成形成以下问题库:
(1)胤姓什么,他是哪个朝代的?
(2)哪句话写他恭勤不倦?哪句话写他博学多通?
(3)《晋书·车胤传》是谁写得?《车胤传》就课文这两句吗?
(4)“贫”“得油”“练”“焉”是什么意思?“焉”可以取消吗?
(5)“以夜继日”与“夜以继日”意思一样吗?
(6)“盛”“数”怎么读?
(7)这则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8)什么是夏月?夏月有什么特点?
(9)胤什么时间捉萤火虫?是白天还是晚上?每天的那袋萤火虫能让他读多长时间的书?
(10)这则文言文如果变成一篇长一点故事,怎么变?
6.如何解答这些问题?
(1)胤姓什么,他是哪个朝代的?——看注释1,知道了他姓车,是晋代的。课堂上,我问学生“胤”这个字怎么写?你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一笔一画地教他们写“胤”,然后告诉他们“胤”由“八+幺+月”组成。法律规定出了五伏男女即使同姓也可以通婚。五伏又称五服,即五代、五辈。五伏之内属于一个老祖宗。就是五个辈分,从自己算起往上或者往下五个辈分。一个人上面长辈是有四代,往下面晚辈也有四代,作为一个人,身上的血肉有上面四代的,你的后面四代也有你的。“八”就是这个意思。“幺”就是“最小的”,“月”是肉。所以“胤”就是后代的意思。我用同学们的姓及“胤”字练习着。当然,课堂上,我还给学生讲了“赵匡胤”呢!
(2)哪句话写他恭勤不倦?哪句话写他博学多通?——学生都找到了。这叫联系下文理解了这两个词。
(3)《晋书·车胤传》是谁写的?《车胤传》就课文这两句吗?——这一问题,学生请我来回答,因为我肯定查找了这一资料。课堂上简单地给学生看了看。
《晋书》是中国的《二十四史》之一,唐朝房玄龄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晋书》今存一百三十卷。《车胤传》只有三段。
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于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及长,风姿美劭,机悟敏速,甚有乡曲之誉。桓温在荆州,辟为从事,以辩识义理深重之。引为主簿,稍迁别驾、征西长史,遂显于朝廷。时惟胤与吴隐之以寒素博学知名于世。又善于赏会,当时每有盛坐而胤不在,皆云:“无车公不乐。”谢安游集之日,辄开筵待之。宁康初,以胤为中书侍郎、关内侯。孝武帝尝讲《孝经》,仆射谢安侍坐,尚书陆纳侍讲,侍中卞眈执读,黄门侍郎谢石、吏部郎袁宏执经,胤与丹阳尹王混擿句,时论荣之。累迁侍中。太元中,增置太学生百人,以胤领国子博士。其后年,议郊庙明堂之事,胤以“明堂之制既甚难详且乐主于和礼主于敬故质文不同音器亦殊既茅茨广厦不一其度何必守其形范而不弘本顺时乎!九服咸宁,四野无尘,然后明堂辟雍可光而修之”。时从其议。又迁骠骑长史、太常,进爵临湘侯,以疾去职。俄为护军将军。时王国宝谄于会稽王道子,讽八坐启以道子为丞相,加殊礼。胤曰:“此乃成王所以尊周公也。今主上当阳,非成王之地,相王在位,岂得为周公乎!望实二三,并不宜尔,必大忤上意。”乃称疾不署其事。疏奏,帝大怒,而甚嘉胤。隆安初,为吴兴太守,秩中二千石,辞疾不拜。加辅国将军、丹阳尹。顷之,迁吏部尚书。元显有过,胤与江绩密言于道子,将奏之,事泄,元显逼令自裁。俄而胤卒,朝廷伤之。
(4)“贫”“得油”“练”“焉”是什么意思?——这一问题就是“得油”难以解决,还有“练”。课堂给学生补充油。这里的油不是汽油、煤油。是什么呢?就是植物油!我国植物油最早加工利用应该是在东汉末年、三国、西晋时期(车胤是东晋人)(西晋是从-年,东晋是从-年)。最初,人们只用植物油点灯照明,甚至用作引火之物。譬如《晋书·王睿传》就记载了西晋初年,王睿率水军攻吴时曾用植物油烧毁长江铁锁的事情。很快,人们又发现了植物油所具有的香气和可食性,随之将其用于烹调。据有关资料,我国是在三世纪,也就是西晋东晋时期用蜜蜡的,所以这里的油也可以说是蜜蜡油。“焉”可以取消吗?——我让学生采取去掉“焉”字读一读。他们说不能去掉,即使是语气助词也不能去掉,去掉了总感觉缺少什么,不美了。我说这就是古汉语的一大特点——虚词美。
(5)“以夜继日”与“夜以继日”意思一样吗?——这个学生难以作答。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出处不一样。什么是以夜继日?就是用夜晚接着白天。白天读书晚上再接着读,这就是恭勤不倦,如此才能做到“博学多通”。
(6)“盛”“数”怎么读?——方法是大家讨论,最终找到答案。
(7)这则文言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找一位同学起来说,大家都说挺好的。看来这件事很简单。就是博学多通的车胤,家穷常常买不起多少油,所以晚上无法点灯看书。他发现萤火虫发光,于是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捉数十只萤火虫放入袋子中,用其光照着书来读。
(8)什么是夏月?夏月有什么特点?——一开始,同学们都说“夏月”就是夏天。我说不对。“月”难道这里表示“天”。同学们明白了,“夏月”应该是夏天的夜里。夏月的特点是白天长夜晚短。夏天,一般四五点钟,天亮了,六七点钟太阳才下山,白天那么长时间用来学习就够多的了,但车胤认为还是不够的,要延长延长再延长。
(9)胤什么时间捉萤火虫?是白天还是晚上?每天的那袋萤火虫能让他读多长时间的书?——这个问题靠什么来解决?只能是查资料。现场不好查,只能靠老师来讲。于是,我为学生提供了下面一段材料:萤火虫,是一种小型甲虫,因其尾部能发出萤光,故名为萤火虫。这种尾部能发光的昆虫,全世界约种。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身形扁平细长,头较小。萤火虫吃一些露水或花粉和蜗牛肉等。萤火虫幼虫、成虫都能发光。萤火虫发光是耗能活动,不会整晚发亮,它们白天休息,在日落1小时后就非常活跃,从晚上7点一直到11点半左右,差不多在晚上11点半过后,成虫便逐渐停止发光。成虫寿命一般只有5天至2星期。这段资料告诉我们,车胤用萤火虫的光来读书,最迟读到晚上11点半,因为过了这个点,萤火虫也要休息了。所以,同学们白天读书,晚上接着读,读到这个点足够了,足够成为大学问家的了。千万不要再读了,因为萤火虫都要休息,我们作为人也要休息。
(10)这则文言文如果变成一篇长一点故事,怎么变?——这个问题,可以交给学生让学生创作。
囊萤夜读东晋时候的南平新洲(现在湖南省),有一个家里出生了有一个小男孩,父母给他起名叫车胤。他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默默在没有月光下或躺在床上背诵着诗文。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如星星一样的萤火虫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萤火虫的光亮在黑夜里不正如灯一样吗?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儿,他立即找来了薄薄的可以透光的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了里面。车胤凭借着这微弱的光芒和他坚持不懈的精神,学识日渐长进,最终入朝为官,做了吏部尚书,成为了一位有大学问的人。
解决了上面的问题,这篇短短的文言文才算学到一点东西。
今年,因为至今没有开学,只能以直播课的方式给同学们上这节课,但以上的内容不能少。如果说有什么要增加的,我最近买了《囊萤映雪》这本绘本,也就是说我们已经将两个故事合创成一个绘本,课堂上,我要把这个绘本读给同学们听。告诉他们,自己也可以创作,把这则小故事创作成一本书。
高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