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mpleoftheEightImmortals---
岁在辛丑
壬辰月
乙巳日
三月十六
公历年
4月27日
星期二
《文昌孝经》,宋金时期已有流传,共分育子、体亲、辩孝、守身、教孝、孝感这六章内容。全书从道家的自然宇宙观出发,指出生命的可贵,父母生育子女受尽辛苦,养育子女耗尽心血,子女应该体恤孝敬父母,并以此道推己及人。
本书认为,通过孝敬父母,不但可以保全自身天性,还可以得到文昌帝君赐予福禄,乃至得道成仙。
▲八仙宫,文昌帝君像
《文昌孝经》
(体亲章)
偈曰:幼而得亲全,安乐不之晓,设无双亲在,饥寒难自保。遭此伶仃苦,方思亲在好。又说偈曰:嬉嬉怀抱中,惟知依二亲。何至长大后,渐失尔天真?我亲既生我,我全不能孝。云何我养儿,我又恤之深。反观觉愧悔,方知父母恩。又说偈曰:室家是亲戚,岂是离亲地。莫道风光好,遂把亲欢易。贫贱是前因,岂是父母遗?生不托亲体,我并无人身。莫怨生我苦,修来自有畀。富贵是亲培,岂是骄亲具?亲若不教我,何有富贵遇?报本正在此,赤胆安可替?最易忘亲处,万宜加省惕!颂词说:小时候父母双全,不知道安宁快乐。假如长大后父母渐渐地都去世了,自己饥了、冷了,便不像以前有人关心照顾。只有遭受了这种孤独无依之苦,才会想念父母在世时对自己的好。
又有颂词说:小时候在父母怀抱中玩耍,那会儿只知道依恋双亲,为什么后来渐渐长大后便要无视父母,丧失了亲爱父母的天性呢?父母生育了我们,我们却完全不能依着子女之道去尽孝。为什么等到自己有了孩子时,又对子女怜恤至深?回头反省,这才感觉愧疚后悔,这才知道父母的恩情有多大。
又有颂词说:一对夫妇、一个家庭通常都是父母积极促成的,不要轻易远离双亲前往他乡。不要因为外边条件好,就改变对父母的奉养。贫贱,是缘于前世的因由,怎么能怪罪父母?我们的出生如果不依托父母的身体,也就没有自己的生命。因此不要抱怨出生在贫苦人家,只有努力修行,就能得到回报。自己如果富贵,那是出于父母的栽培,怎么能在父母面前骄态横溢?父母如果不教导我们,我们怎么会有富贵际遇?报答父母的根本正在于这里,这样的赤诚之心怎么能够被其他所代替?这是最容易忘却父母的地方,更加要警省谨慎。
西安八仙宫网络平台整理辑录编辑缓之校对
楚霓审核
翊薇统筹
秦川飞鸾集西安八仙宫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