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了一篇净宗法师写的文章,第一句说:「怎样孝养父母呢?最重要、最优先的就是把父母托给阿弥陀佛。欲尽孝养,以父母为重之人,应先托父母于阿弥陀佛。」此话很有意思、很有道理!中国人常言:百行孝为先。十方诸佛修净业三福有十一条文,第一条是孝养父母。诸佛怎样修孝养父母呢?《无量寿经》云: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于诸众生,视若自己。阿弥陀佛是纯孝之子,爱敬众生,犹如父母。所以,若人把父母交托给阿弥陀佛,大可以放心、安心。何况,阿弥陀佛是一个大能之人,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能护念、摄取、救度念佛的众生,能破除一切念佛人的无明,包括愚无明、疑无明,又能满足一切念佛人的愿望,包括离娑婆、生极乐。当知生死是诸苦之本,离娑婆相当于永离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只要生极乐,就「无有诸苦,但受诸乐」。若人愿意把父母交托给阿弥陀佛,让他们住在佛家,自然没有忧悲苦恼,生活安稳自在,享无量乐、无量康寿,是为彻底的大孝!怎样把父母交托给阿弥陀佛?首先,我们以身作则,虔敬地常常念佛,祈求阿弥陀佛能够保佑父母,又把念佛的名号功德回向给父母,希望他们一起念佛,乘佛愿力,往生极乐。为人子女,尽管我们照顾父母,尽其孝、顺其意,但如果今生的父母过世后,还在六道轮回,试问我们心中怎么可以忍受呢?所以,我们平生之时应尽量让父母能够念佛,愿生西方,生前去后都可以尽这份心,以报父母恩,免得后悔、遗憾。较量「诵经」与「念佛」的功德有人说:《地藏经》是佛教的「孝经」,修地藏法门,即是修「孝养父母」,故此生前去后宜诵经。我有一次应一位佛教徒的请求,到医院为刚离去的父亲「助念」。现场家属一手《阿弥陀经》,另一手《地藏经》。我们来不及解释,表明只会按净土宗的助念方法进行,即以念佛名号为主,配合一些开示,而不会诵经。家属没有意见,我们随即按仪规为逝者助念,并鼓励去者与我们一起念佛,恭称「南无阿弥陀佛」。助念事完后,大家休息时,我才向佛教徒家属问,为什么打算为父亲诵经。他说:平时人有苦有难,我就求观音;人死了,就要求阿弥陀佛。我觉得求佛最好诵经,念佛号似乎太简单!我的父亲不是佛教徒,但求阿弥陀佛保佑他老人家不落三恶道,我已经心满意足,不敢奢望!另一位逝者的家属是佛教徒,他说:我知亡者不是皈依弟子,一生没有受戒、持戒,也没有发菩提心,恐怕连阿弥陀佛是谁也不知,他怎能可以念佛往生净土?既然亡者往生净土无份,不如为他诵《地藏经》,起码他不会堕落地府等恶道,所以直接找地藏菩萨好。又有人为亡者读诵《阿弥陀经》、《金刚经》、《药师经》,或许夹杂少许佛号,但此有别于以称念佛号为主的净土宗助念。据《观经》下品上生文云: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以闻如是诸经名故,除却千劫极重恶业。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可知诵经功德与称名功德两者,从时量上,是一千劫与五十亿劫之比;从性质上,是「极重恶业」与「生死之罪」之比,称名念佛功德之大。不过,话虽如此,很多人认为念佛太简单,不及持咒;又持咒不如诵经。世俗人的心理,夹带一些商业味道,以为愈复杂、难度愈高,就愈殊胜,所以,助念或做佛事时,讲究场面,多有诵经,却少有念佛。信佛要信到尽,念佛要念到底其实,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是主动、平等、无条件,更是无障碍的,有所谓「三不问」,即不问罪福多少,不问时节久近,不问时处诸缘。阿弥陀佛的悲心无尽,其愿力亦无尽,真是有心亦有力,所以我们信佛念佛,信佛要信到尽,念佛要念到底,如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云:愚哉,后之学者。闻他力(佛力)可乘,当生信心,勿自局分!什么是勿自局分?简单来说,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勿以凡夫的情见看待如来的智慧,不必要地假想很多条件、要求、限制、资格、环境等等,认为佛是没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殊不知佛法力是不可思议中的不可思议,其功德力更是无量无边!阿弥陀佛亦名「无碍光如来」,经云:其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念佛众生,摄取不舍。故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说:若然有碍,非光碍也,碍属众生!所以,我们把历劫以来的父母师长、六亲眷属、冤亲债主,交托给阿弥陀佛,送他们到极乐世界去,是最彻底的报恩-父母恩、师长恩、众生恩,乃至佛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