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某皇帝做了个梦,梦见一个小金人向西方飞去,后来得知这是佛陀,于是派人去印度请来高僧传教,并建立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白马寺;也被称为祖庭。
而做梦的这位,就是东汉第二任皇帝,汉明帝刘庄,当然,佛教在西汉末年就有了,只不过这时候才有了明显的发展。
说到刘庄,跟他老子刘秀一样,历史上记载很少,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作为,作为一个神童,刘庄十岁就熟读《春秋》,,还能举一反三,更是熟悉兵法,而且还能给刘秀执政提出建议,因此,深受光武帝喜爱。
当然,刘庄能当上皇帝,他的母亲阴丽华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为远近闻名的美人,光武帝可以说独宠她一人,有时连出征都带着她,刘庄就是阴丽华在出征途中生下的,不过那时叫刘阳,名字是当了太子才改的。
若非在继位初期皇位不稳,需要各方权贵的支持,被立为皇后的就不是郭圣通,而是阴丽华了。
但是呢,由于刘庄实在受光武帝喜欢,连上朝都经常带着,加上母亲也受宠,在皇位稳固后,光武帝就找了个不是理由的理由,把皇后给废了,说她心怀怨恨,于是阴丽华成了太后,刘庄也在后来被立为太子。
等到刘庄继位时,已经三十岁,在老刘家,已经算大龄了,不过好处是,跟着老爹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完全有能力将事业越做越强。
当然,问题还是有的,比如说那些个哥哥弟弟们,肯定不服,不把他放在眼里,甚至还一度谋反,于是呢,就开始了一系列的敲打拉拢,包括被废的前太子也被善待。
然后大赦天下,稳固民心,一套组合拳下来,位置就坐稳了,不过在制度上,前面我们说了,东汉是西汉的延续,制度是合法性的来源,肯定不能更改,他老爹没做的事儿,刘庄自然也不能做,只是做一些改进。
其实只要皇帝不乱来,民生自然而然都能恢复,于是东汉又一片欣欣向荣,不过呢,边境的侵扰也一直都有,比如说北方匈奴、西北诸羌及西域各族、东北乌桓与鲜卑,还有南蛮、西南夷等少数民族,在西汉末年后无力顾及时,势力都有所发展,不时骚扰东汉边境。
直到国家恢复后,刘庄才决定派兵出击,派窦固去打匈奴,班超出使西域,这才重新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又重新设置西域都护,由班超担任。
解决外患的同时,刘庄力推“以孝治天下”,那时就连守门的都要会背孝经,在刘庄的带头作用下,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很快形成了尊师重道的良好风气。
虽然推崇儒家,但刘庄并不排斥外来文化,毕竟自己都请来了高僧,修了第一座寺庙,这里说一下,“寺”取的是高僧住鸿胪寺的“寺”,就是高僧请来后最开始住的地方,也是负责外交的办公场所,后来就成为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
不过呢,这种外来文化在和平时期还好,若是在五胡乱华等时期,还会加剧冲突,引发更大的社会动荡,而这种文化冲突引发的社会分裂,直到宋朝之后,通过朱熹的理学,融合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后,才逐渐减少。
话说回来,刘庄虽说是一代明君,但在大臣们眼里可不是好相处的,不仅KPI高,考核还严,而且脾气还不好,动不动就被斩首罢官,就连史书都说,皇帝“性褊察”,意思就是脾气火爆,一点就着。
不过他对百姓却是极为友好,甚至在黄河发洪水时,整天整宿睡不着觉,还亲自组织抗洪救灾的工作,而他负责修缮的黄河,直到东汉末年,一次也没有决堤过。
虽然是个好皇帝,但刘庄却没活多久,在位才十八年,享年四十八岁,在去世前还下诏,不要给他修建祭庙,牌位就放在她母亲放衣服的房间。
在历朝历代的守成之君中,能做到像刘庄这样的是少之又少,不仅使国力更强盛,还拿回了西域控制权,恢复与边疆少数民族的来往,更是引入佛教,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而这些行为,都给后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