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义崔栢滔子张篇第十八章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http://www.zherpaint.com/jydh/fysx/m/1273.html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①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①孟庄子:鲁国大夫孟孙速,孟献子孟孙蔑的儿子。孟献子历仕鲁文公、宣公、成公、襄公四朝,有贤名,被称为社稷之臣,他任用贤臣,推行善政,采纳善言,他的时期是三桓中孟氏的全盛时期,鲁襄公十九年,孟献子卒,孟庄子嗣位,四年后,孟庄子卒。曾子说:“我听老师说过,孟庄子的孝,其他的事情,都可能做到,但他不更换父亲所用的旧臣和能够准确完整地保持他父亲所行的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学而》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可与此章参读。本章讲无改于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然而,并不是说有改于父之道就不是孝了。孔门学问,不是对具体事物作固定结论,而是有精义贯穿其中,孔子同时有“可与立未可与权”之教。如大禹改变了他的父亲鯀的道,没有听说哪个儒者说这是不孝。孟庄子,鲁大夫仲孙速。他的父亲仲孙蔑,即孟献子,有贤德。孟献子历仕鲁文公、宣公、成公、襄公四朝,有贤名,创造了三桓中孟氏家族的全盛时期。鲁襄公十九年八月,孟献子去世,孟庄子世袭继位。然而,在襄公二十三年八月,孟庄子也去世了,庄子在位仅四年。《学而》篇,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曾子以孝闻名,曾子的学问中心也是孝道,《孝经》系统地阐述了孝道的思想。前面一章以曾子转述孔子的话表明曾子学问的渊源与传承,并表明曾子学问的心理学基础。通过对父母的孝,在内心中找到仁的发端,以此一点玄明为突破口,直至于明明德于天下,实现大孝于天下的目标。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首先,其基础是父亲的政治安排有一贯之道,清明而稳定,没有混乱之处,不会因为自己的离开就使政治无法进行;其次就是继任的庄子能够深刻理解父亲的政治安排,继承父亲的遗志,有贤德、有能力很好的运行父亲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实现两代政治的顺利交接,而不使天下因此受到影响。这就是天下大孝的表现,大孝于天下,万物循天道有秩序地运行。这一点不是一般的人能够做到的,所以曾子说难能。我们看到,这种孝已经超越了父子之孝,而已经是大孝于天下之孝了。这种大孝当然的是建立在对父母的孝顺基础之上的,如果说对父母极尽人子之孝,其他人还能够做到,但是,象孟庄子这种大孝于天下,使天下都受益于他的孝道,我们可以翻开历史看,两千余年来,可能还并不多见。一朝天子一朝臣,是一句俗语,又似乎已经成为了政权更迭换代中的一条定律,说起来容易,真正的行动起来,在更迭换代的过程中,往往都要带来天下的动荡,安顿稳定下来,起码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这样的例子不只是发生在历史书上,即使对于我们现代的公司运营管理,这同样也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当然,这是历史文化的一个大问题。无改于父之臣与父之政,在当时有古代先王设计的政治体制为保障,如殷代就有高宗谅阴,三年不理政,大臣们自然地承担起各自的职守,国家政治有效运转,给君主以行孝的机会,而君主其实也并没有离开政治,而是在进行着更高级的政治使命,行孝修己以安心,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天下,都在其中了。这样的理念与机制反映出来的智慧与天道精神,很值得我们现代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参考借鉴。对于前朝的政治方针举措,能够不改变,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然而,还有更难的事情,就是不但不改变,而且能够准确完整的平稳推行,使人们丝毫感觉不到换人后的变化,甚至就根本没有换人的感觉,这样的政治对社会、对百姓当然非常有益的,孔子对这种政治予以肯定。我们现代人往往习惯于把问题归咎于制度,并对制度报以过多的幻想,这样做的好处是,自己完全可以抛开在事外,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了。其实,制度仍然是人来执行的,相同的制度,不同的人,执行的效果会迥然有异。所以,孔子强调“在人”,无论什么样的制度,人是不能独身于外的,任何情况下,人都要加强自我的修养,大道必然的要优于小道,而天地之间,大道只有一个。孔子杏坛讲学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8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