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殷权《论语》讲义(原创)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说:“父亲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去世之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三年内能够不改变父亲的道,那就可以说他是孝子了。”在:在世,活着。观:察,看。志:志向,志意。没:mò,同“殁mò”,死亡。改:改变。道:技艺,技能,指父亲的事业(所事之业)。讲义:一、这一章书,是孔子说孝子不可有须臾忘亲之心。要点是,从这个角度看一个人孝与不孝。所以,所观他的志与行,也都是有关“孝”的,不宜过分扩展。总论起来,一个孝子的行为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看一个人孝与不孝,要看很多方面。《论语》中论孝的章节很多,每个章节所讲的都是孝的一个方面,都是一个点。此章也不例外,所以不宜在此过分扩展地去论孝。把《论语》学完之后,才可以回过头来,通盘体会“孝”。父在之时,自己作为儿子,不当家,不能自己说了算,所以不能任意而为。也就是说,这时候自己的行为是受到父亲约束的。正因为受到约束,所以不能看他的行为如何,要看他的“志”。志,在这里不可理解成人生的志向,当理解为“志意”,有关孝与不孝方面的志意。比如,能不能顺从父意,是否总是叛逆,是否总是惹得父母不高兴等等。或是与此相反。父亲去世之后,自己当家了,能够自己说了算,这个时候是可以任意(由着自己的意愿)办事了,那就看他究竟在干啥(观其行)。以上是为什么“父在”与“父没”时,观察的方面不一样。二、为何“三年无改”才是孝?《论语阳货》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婴儿出生,前三年不能自立,都是由父母抱着的,在父母温暖的怀中长大。圣人制礼,就是让人们还父母这三年怀抱之恩。能够如此者,是不忘本,其德何其厚!后世人情日薄,道德日衰,根源就在于对父母的感情越来越淡薄。恰如孟子所说“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三年无改,主要是从内心感情上讲,孝子不忍心改,孝子不相信父亲去世了,在他心中父亲仍然活着,能由着自己吗?学者当好好体会孝子如此之心思,如此之感情。反之,如果父亲前脚刚“没”,后脚你就把父亲的事业,完全按照自己的喜好改变过来,这不是“人走茶凉”吗?能说自己对父亲有感情吗?孔子在不得已离开他的父母之邦鲁国的时候,往往是“迟迟吾行”(形容恋恋不舍地离开),可以看出孔子对于祖国的感情。那种一生气就摔门而出、头也不回就走的人,其感情是极薄的,是无情之人。“父没”,是父亲永远地离开我们了呀,对父亲的思念不能持续三年吗?俗话说“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难道可以人而不如禽兽吗?三、父亲错了,也不能改吗?在讲这一章的时候,我遇到很多学员问这样的问题:如果父亲错了,我也不能改吗?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有两点:1、先告诉我你父亲有多少是对的?父亲好的品德有哪些?你父亲不会只有错误吧?《孝经》总共十八章,前十四章都是先讲孝,第十五章是“谏诤章”,说“当不义则诤之”,圣人不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问这个问题,就相当于读《孝经》,隔过前十四章,直接来读第十五章!你的眼里尽是父亲的缺点呀!这样想,这样问,还不知孝为何事何物,本身就是不孝。“父在,观其志”,就凭这一点,就能知道父在之时,其志如何!2、对于一般人来说,我们认为的“对与错”,往往是以自己的观点,自己的习惯,自己的喜好作为标准的,极少涉及到“大义”。这种情况下,个人的意见与父亲的意见不一致,就能说父亲是错的吗?《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委婉地说)。见志(意思)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亲活着时候的劝谏,要十分委婉,低声细语,甚至要低声下气。那么,父亲去世之后,若真是要改变其错的地方,也要讲究方法,改得没有痕迹,不使旁人认为“我是对的,父亲是错的”。这才是孝子之心!再举个例子。《孔子家语》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不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不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当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意见相左时,我们作为父母,心里是什么感觉,自己最清楚吧?那么,当自己与父母意见相左时,就可以说父母错了吗?面对孩子,我们是对的;面对父母,我们还是对的。自己能解释得通吗?(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