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一颗牙齿突然悄无声息地脱落了。牙齿的脱落,犹如秋天的落叶,轻柔自然,没有给人身体带来任何的痛感和不适,却引发了内心无限的情愁和感怀。近乎傻呆呆地看着脱落的牙齿良久,随后陷入了一阵沉思,心中油然升起一丝惆怅,奔腾起万般思绪。由此想起孩提时代,父母是如何教育我们爱惜自己的乳牙;想起第一次换牙时,父母教给我们处理脱落乳牙的方法和习俗:上牙齿脱落后,要双脚齐平站立,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把脱落的乳牙扔进床底下,这样,新的牙齿才能“向下”长出来;如果是下牙齿脱落,则需要双脚齐平站立,同样是小心翼翼,恭恭敬敬地把脱落的乳牙往瓦房屋顶抛上去,这样,牙齿才能‘向上’长出来。双脚齐平,就预示着将来的新牙齿可以长得平整、美观、漂亮,否则,牙齿就会长歪,甚至长成犬牙。这是当地的习俗,习俗中饱含着人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化育。虽然该习俗没有科学依据,但习俗本身亲切而美丽,悠远又仿佛近在眼前。再看看现在身边家长们把孩子脱落的乳牙用精美的礼盒珍藏起来,视若珍宝,留着纪念等,这些举止现象背后意味深长,爱意绵绵。《孝经》里所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从小到大都接受着类似的“圣人之训”传统教育。这些“圣人之训”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体和生命都不是只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同时属于父母,也属于所有钟爱我们的每位亲人。所以,爱护我们自己,就是爱护所有疼我爱我的亲人。这个教育是深刻而温馨的,它要求人们好好地爱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这是最基本的孝道,是孝的开始和底线,相反,那些自残自杀的极端行为则是最大的不孝。常言道:“百善孝为先”,“孝乃德之本也”,古人认为对人的全部教化都应当从“孝”开始。正如教育和教化之“教”所示,“教”字由“孝”和“文”共同构成,就是首先要以“孝道”化育和涵养人们。不孝的人,伦理道德在他们身上则无从谈起,所以,孔子认为“孝始于事亲”,那是很有道理的,一个对父母双亲都不孝的人,谁还能指望他(她)对其他人有爱呢?可见,孝”被列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这就不难理解了。从字形构成上看,“孝”字上为“老”,下为“子”,意思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孝”意味着感恩、回报和礼敬,所以,“孝”通常与“顺”结合在一起组成“孝顺”一词,就是说,晚辈顺着长辈的意思和心愿说话和行事就是对长辈的孝,背离长辈意思和心愿的所有言行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不孝的成分。这是传统意义上对“孝”的一般理解和解释。这种传统的解释对于现当代主张人格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新一代来说,似乎越来越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他们更看重民主和平等,“尊老爱幼”在他们的心目中应该是一种平行并列的关系,而非孰先孰后、孰轻孰重的关系。为什么现当代人对“孝”的理解与传统孝道的解释会出现如此代沟?我认为,不是现当代人自私和不孝,也不是传统孝道的解释有问题,而是人们对“孝道”蕴含的深意及智慧的理解和解释不够透彻和深入。如何才能读懂“孝”的广博和深意呢?以往,人们对“孝”的理解总是停留于认为那是单方面要求晚辈对长辈近似苛刻的单向要求上面,所以,有人为此“愤愤不平”直至故意“叛逆”。其实,人们并没有看到,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孝”,在某种意义上,与其说这是对晚辈孝顺长辈的要求,不如说那是长辈对晚辈的深沉大爱。因为晚辈的一丝毫发受损都会让长辈们心疼不已,晚辈身体有所不适,晚辈痛在身上,长辈则疼在心里。这体现的不正是长辈对晚辈们的无私大爱吗!由此,我们可以更多地去理解和感悟“孝道”背后的深意和价值。如果说到此我们还不理解“孝”之深意,我们不妨回顾一些场景:战争年代,男子出征参战,临行时,父母、妻儿等家人总爱竭斯底里地嘱咐对方“你一定要替我活着回来!”这里的“替我”表面上是指向自己,好像是“为我”和“自私”,而实际上呢,却是表达一种渗透在生命骨髓里对亲人之深爱。“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表达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大爱呢?我们又怎能忍心将之曲解为长辈对晚辈的苛刻要求呢!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从根本上明白“孝”并非单指晚辈对长辈的孝顺、感恩和回报,更深藏着长辈对晚辈的忘我之无私大爱这样一个深层次的事实和道理,孝道就难以深深扎根心底。从古至今,对于晚辈来说,孝敬长辈乃天经地义之事,这个要求在道义上是带有强制性的。对于长辈来说,他们对晚辈的爱则是纯天然的、与生俱来的。这种爱更加深沉、博大、婉转、含蓄、悠远,很多时候是需要我们用心去领会和感受才能懂得其中大爱的真谛,也只有真正读懂了这份大爱,我们才能成为真正懂得爱、值得被爱和配被爱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