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段落-----
第二味忠孝节义,碧血丹心
《新三字经》里有一句:“能温席,小黄香,爱父母,意深长。”
这里提到的小黄香是汉朝时湖北一位因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好孩子。他9岁时便不幸丧母,小小年纪就懂得孝敬父亲。夏季天气炎热时,他会将父亲睡的枕席扇凉,驱赶蚊虫,放好帐子,让父亲可以睡得舒服;到了寒冷的冬天,床席冰冷如铁,他会先睡在父亲的床席上,用自己的体温将被子暖热,再请父亲去睡觉。小黄香不仅是出了名的孝顺,而且刻苦努力,博学多才,在当时有“天下无双,江夏黄童”的赞誉。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实正是如此,黄香长大后,当上了地方官,他不负众望,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而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流传千古。
“孝”是一个会意字,上部偏旁是“老”,下部偏旁是“子”,意为上下连续,无有终始,构成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中国文化是以孝道为基础而建立的。“百善孝为先”正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孝经》被奉为诸经之经中之经。孔子将“孝悌”置于教育之首,《礼记》的第一篇“吉礼”是讲祭祖的,说的就是孝道。“忤逆不孝”在古代刑典中被视为重罪。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在先哲们的情怀和认知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就是天地间最完美的乐章。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亲情是教育的来
源与支持,只有爱父母,才会爱祖国,爱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四处奔波的人们几乎忘记了古人的遗训,忘记了亲情的意义,有形无形的代沟正在逐渐取代亲人之间的情感,亲情正随着岁月的流逝被渐渐淡忘。
没有亲情的人是可悲的。因为亲情是和生命一起诞生的。从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再到咿呀学语,亲情一直伴随着生命成长。没有亲情的人,是让人不耻的。
中国人选择朋友,或是想知道一个人对社会是否真有爱心,通常的做法都是先观察其对父母的态度。《孝经》载有“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亲他人者,谓之悖礼”。很难想象,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不够尊敬或是留有后手,其对社会又怎么可能会有十足的诚意!这样的人即使对朋友表露出一时的热情与关爱,最终也必定受利益驱使而变节。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天道是不会变的;不管一个人的身份地位或宗教信仰、意识形态是怎么的,孝敬父母这条天道,绝不可悖忤。
“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鸦有反哺之孝,羊有跪乳之恩。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顺父母,关爱亲属,是天经地义之事。一个从小就不懂得尊敬父母、毫无家庭责任感的孩子,长大后是不会做到关心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