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家风家训与孝道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周永家风、家训、孝道,包括我们涉及到的仁、义、礼、智、信和孝礼文化等内容,都是儒家文化中最经典、最优秀、最值得倡导和推行的东西,很多内涵都是跟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甚至交朋友、为人处世、言谈举止、行为规范等等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份不同、责任也不同,比如:大了说爱党爱国爱家,小了说习惯养成与点滴修养,家里说孝敬父母与教育子女,交友做事说诚实守信、友善为人等等。就像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次的目标和方向。一、何为家风家训?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家,可能只是一个平凡的字眼,但这个家却是每个人一生都离不开的港湾。家中有爱,一家人和睦相处,就如春风细雨般滋润着,让家中的每个人都能感觉到暖心、舒心、放心。当然,家中也要有规矩、有礼制、有程序,这些规矩、礼制、程序就像一盏盏明灯,时刻照亮着、提醒着家里的每一名成员,向着正确的方向、好的方向前行。我们所说到的这些规矩、礼制、程序,就是我今天要讲的家风和家训。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从思想高度上来讲,家风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和智慧,是理智的规范与把握。说白了,家风就是家的风气,风气好与不好,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家训,是指家庭对子孙后辈立身处世、成家立业、持家治业的敦敦教诲。家训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家庭中每个人的为人处世、行为教养、三观形成等都有着重要的引导、熏陶和约束作用。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家庭的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就是我们说的家训。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一个家庭要想兴旺发达,做人做事都要懂得讲规矩。家人违背家规就要像国民触犯法律一样受到处罚。家训与家风的主要区别在哪呢!家训是指一个家庭所制定和传承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正在进行或一直在进行中的约束机制。而家风是每个家庭或整个家族的传统风尚,是已经存在了的、被人们所认可的良好养成。家风与家训,二者缺一不可,互为存在,有严格、规范、崇尚的家训,才会有风气、风格与风尚皆有的良好家风存在。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朱子家训》《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是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二十四孝”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社会和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我在90年代中期的时候写过一首关于“家”的散文诗,记得大概是这样写的,给大家朗诵一下。家是一座山,能够让所有家人可以依靠的山;家是一片海,能够让家人们撒欢遨游的海;家是一份牵挂,是一份责任;家是相互之间的真诚相待,更是能够白头偕老的慢慢旅程。家也是人生的驿站,是生活的乐园,也是避风的港湾。它更是一条逼着你奋斗而自强不息的鞭子,让你去奔波、去拼搏、去努力的养这个家。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无论你在天涯、在海角、在南方或北方,只要想到家,就会有一种亲情,荡漾在心头,久久不能释怀。二、家风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这个问题毋庸置疑,前面已经说了一些。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全面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是最基本的贴身教育(言语、性格)和环境(行为、处事)教育,而家风家训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则是基础性和持久性的,要么春风化雨,要么暴风骤雨!如果父母是暴燥型的,孩子肯定会性属暴燥;如果父母当着孩子面打架和吵架,孩子肯定会和其它孩子吵架和打架;如果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孩子肯定也会去打骂别人;如果父母不尊敬长者,孩子肯定不会尊敬自己的父母。凡此种种,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极强的,家庭的不和谐还会导致孩子不聪明、不爱学习、心情烦躁、多动调皮、不专心和心理内向变态等不良行为。良好的家风是一本既多彩又鲜活的教科书,伴随着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身心健康的成长。它这种无形的、潜在的,甚至带有理念性和朦胧感的力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和鞭策着这个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和子孙后代。一般来说,学习型家庭的孩子喜欢读书、思考,独立性较早较强;勤劳型家庭的孩子热爱劳动、勤奋,有主见、有耐性,和谐型家庭的孩子注重礼貌、知书达理,做事扎实稳重等等。不同的家风会在孩子的意识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作用于他们性格、品质、价值观的形成。孩子生活在良好的家风中,心情舒畅、心理安全、情趣高昂、学习奋进;反之,则精神空荡、心神不宁、态度消极、学习松懈。这便是家风的重要性,便是家风的感染和熏陶作用。家风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家庭成员尤其是家长的日常生活准则、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润物无声的对孩子进行最直接的教育和影响,这往往比单纯说教要作用的好,收效也大。它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现在,还能作用于他们的未来。形成好的家风,父母应以身作则、为人做表率,不断的、努力的提高自己的修养、能力和水平,力争将家庭变为孩子们德行修炼和素质增强的主战场和主课堂。三、说说孝道的七个层次《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是: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一切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道衍生而来的。《后汉书》曰:“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意思是:孝是头等大事,是一切善行的起点。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如果连孝敬父母都做不到,就不要奢谈其他的事情了,包括交朋友、做买卖。那么,什么是孝呢?南怀瑾先生说:“父母好比两个朋友,照顾了你二十年,如今他们老了,动不得了,该你回过来照顾他们啦!这就是孝。”南怀瑾先生说得很质朴,但确实是这个道理,简单来说就是知道“知恩图报”。1、身体健康的孝是孝敬父母第一层次孟武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孟子五世祖)曾经向孔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父母惟其疾之忧。”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孔子认为,父母最担心的是子女的安全、是子女的健康。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有一种饿,叫爸爸觉得饿;有一种暖,叫父母的“嘘寒问暖”。子女,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肉,身体发肤均受之于父母。多少个日夜牵肠挂肚,多少个春秋祈福保佑,总是希望子女能身体康健。所以,保护好自己就是最大的孝敬。为了父母,请不要暴食暴饮糟蹋自己;为了父母,请不要熬夜打游戏透支自己;为了父母,请不要整天坐着不运动降低免疫力。请记住:身体健康是第一层的“孝”,也是一定要努力去做到的“孝”。2、不增负担的孝是孝敬父母第二层次父母,其实对子女的要求并不高,也不奢望能得到什么回报。很多父母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你自己能照顾好自己就好了,我们你不用管”一句“自己能照顾自己就好了”,多么质朴的语言,却又是多么难做到的事。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都真的难以照顾好自己。房价太高了,需要父母的养老钱来付首付;生了小孩,需要父母帮忙带,过程中还要闹矛盾;工作干不下去了,可能还要回来啃老。父母若有经济能力,这一切都不算什么。若经济能力不足,可就是给父母极大的心理压力。要知道,不管你长多大,父母总希望能够为你遮风挡雨,他总会为你的困难发愁。让父母为你的困难发愁,就是不孝。所以,我们要努力过好自己、不给父母添负担。一个孝顺的人,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的谋生本领;一个孝顺的人,会努力工作,打造自己的事业;一个孝顺的人,会主动承担,抗下人生的风雨。这就是第二层次的孝:不给父母添麻烦。3、衣食无忧的孝是孝敬父母第三层次可以说,第一和第二层次的孝是照顾好自己,从第三层次开始就要开始往父母身上投入了。这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投入。父母前半生的努力和拼搏,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为了子女的将来。如今,父母年岁渐长,身体也不像从前那样,已不能像以前那样拼搏赚钱了,该轮到子女来接班了,来赚钱养家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照顾好自己的父母,让父母衣食无忧,也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衣食无忧。这不仅是对父母的爱,也是对社会的贡献。关于这点,孟子说得最到位。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每个人都能够照顾好自己的亲人长辈,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我们要努力工作,让父母不用为了生计而发愁。一日三餐,不求奢华,但必须保证;出门散心,不求环游世界,时常能够出去走走。这就是第三层次的“孝”:让父母衣食无忧。4、陪伴交流的孝是孝敬父母第四层次如今的老人,很多都不缺钱,缺的是陪伴和关心。这也算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吧!我们正处在一个城市大发展、世界大交流的时代,很多人都背井离乡去各处奋斗了,甚至有些人出国求学或经商(谋生)。农村的孩子到城市发展,城市的孩子去国外发展,结果是什么呢?很多老人,因为子女太优秀,却让自己变得很孤单。老人,是需要陪伴的,是需要有人和他交流的。父母从不会怪子女,但子女却不能不当回事。子欲孝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尽孝当及时。只有我们稍有时间,就要主动给父母打打电话;只要我们能安排得来,就要回家看看;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就坐下来和父母聊聊天、晒晒太阳、看看电视、下下棋、打打牌,甚至可以教他们学会使用手机、上上电脑、玩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4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