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释道讲孝,东晋时儒家与佛家一段精彩

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孝道是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的表现。在传统儒释道的思想中,“孝”更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本文大茶经就来分享儒释道三家讲“孝道,”东晋时儒家与佛家一段精彩辩论,哪家更胜一筹?儒家的《孝经》开宗明义章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它的意思是说;身体所有的一切,都是授之于父母;不敢去毁坏伤害它,这是孝道,也是立身之道。然后扬名于万世,以此来侍奉父母,这就是孝最高的境界了。儒家认为行孝包含三个阶段:生则养,丧则哀,祭则敬。生则养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而“孝道”在其道家思想上,以道家的《道德经》为首,谈的主要是清静无为和道法自然思想。他认为孝顺父母是一个人的本性,不需要过分强调和特意追求。道家更像是一个纯粹的自然主义者,以天为父,以地为母,天地化生世间万物,皆为兄弟姐妹,不得损伤。当然,传统文化中道家的理论家葛洪在《抱朴子—对俗》一书里谈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他认为修仙离不开孝,假如没有良好的道德,就难以修成仙道。在道家文化体系中,如果一个人不孝,就会遭到报应。关于佛家的“孝。“佛家的大安法师就有讲:孝为至道,至德之道,孝名为戒。在佛家看来,至道之法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法。佛家的《梵网经》中有说到: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佛教中的佛典《长阿含经》中发展出《盂兰盆经》,则是通过目连救母的故事阐明佛教孝道,并由此形成了盂兰盆节。类似如此的佛家经论提倡“孝道”有许多。传统文化中,佛教的出家僧人经常被扣上不孝之名,其实大错特错。佛家把一切众生为之父母,其实是行至孝之道。因为孝道的误解,历史上东晋时期就有一段儒家与佛家的经典辩论,铭传于世。东晋时期,慧远大师出家修行在江西庐山的东林寺,而此时的儒家文化在东晋时期占据了主导地位。认为出家就是不孝之法。其中就有一位东晋将臣桓玄,他到庐山见到慧远大师,就带着一种责问的口气说:不敢毁伤,何以剪削。在当时,作为一个以“孝”为立国之本的国家,桓玄以儒家的《孝经》中“不敢毁伤”的一句话来责问慧远大师。慧远大师就用他的大智慧回答了四个字:“立身行道。”在儒家的孝经看来,立身之道是孝之终,是大孝。而不敢毁伤只是次孝而已。所以,慧远大师此话一出,桓玄即佩服远去,他用儒家“立身之道”双关的回应,即反驳了桓玄的责问,又不至于得罪儒家,巧妙至极。慧远大师68岁时,凭借着他的广博学问,虽然未出庐山一步,却在佛教界的威望也越来越高。而另一边,桓玄做了楚王以后,更是下令限制佛教,指责佛教积弊。为了不影响国家经济,全国考核检查,考核不过的僧人必须还俗。而桓玄特别下令:“为庐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索之列。”关于恒玄与慧远大师的历史辩论,也给东晋末年带来了莫大的影响,以至于恒玄最初排斥佛家,到晚年之后却信奉佛家。或许,他与慧远大师那一次的对话,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不管是儒释道三家,哪一家都是以孝为先,更没有谁胜谁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