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涵解读:
开宗明义的意思,就是开根本,明真意。做任何事情不要偏离根本,为什么做不到如如不动,为什么会有这样那样的偏差,意外呢?因为偏离了根本
什么是孝?《孝经》缘起,怎么来的孝的本质是什么?
缘起:
《孝经》缘起:
有一天孔子在家,曾子陪在身边。孔子说,古代圣贤有能让天下和平,百姓兴旺,管理也很通透的方法,你知道吗?
曾子一听老师要教导好东西了。立刻摆正姿势,面朝老师,低头行礼。”我太愚钝了,请老师教导。“
孔子说:这个方法就是孝顺,孝为百善之首,是众德之根本,教育的根本,你坐下来,我讲给你听。”
身体是父母所生,我们一定要爱护好,哪怕是一根头发,哪怕是一点小伤尽量都不要有。都是父母的骨血。这是孝顺的开始。能够立志明道,证道,行道,做一个大丈夫,能够成为后世的表率做人的榜样,光耀门楣,这是孝顺的终极。
从形式上讲,孝顺这个事情,从侍奉父母开始,再从做事报效家国,最后内圣外王。
《大雅》里讲:孝顺父母,不是把父母挂嘴上,不是把孝顺两个字挂嘴上,而是要踏踏实实做事,提升自己的德行。
第二遍细讲:
细讲,《孝经》有三重层次。
1、文字里教导的理念;
2、先贤的榜样;
3、曾子在整个过程中对孔子的态度。
有一天,孔子在家里,曾子陪在身边,孔子说我有个好东西要教给你,曾子是怎么做的呢?立刻“避席”,站起身,跪在老师面前,接受教导。
有人说是站着的。孔子本身是跪坐(那个年代没有高板凳),学生站在老师面前很近的位置是无礼的行为。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有个好东西好项目,现代人会是什么反应?忽悠,您接着忽悠。自个高兴,“你说,我听着”。自个不高兴,置之不理“关我屁事”。
曾子呢?很有意思的举动,避席,“老师,我哪里知道什么大智慧?还请您教我。”孔子都被“惊”了一下,就咱两个人,你不用这么严肃正经,快快坐好,我讲给你。
第一点,我要讲的是“孝”,这是一切的根本,不管是做人,还是做事,都是如此。
第二点,母子同心,当儿女熬夜的时候父母容易失眠,父母不安时,儿女容易焦虑。所以身体发肤,都要好好保护,孝顺,从照顾好自己开始。
第三点,既然学会觉察自己,照顾自己了,那就一定要成长,长成“大人”,也就是今天说的“君子”、“楷模”。扬名于后世,不是多有名,而是讲的德,让后世人都愿意向你学习。
第四点,不要局限于自己,小的时候要学会体恤父母,照顾父母;长大了要报效家国;最后内圣外王,天下无他事,都是自家事,份内事。
最后引用经典《大雅》,真正的孝顺父母,不是把孝顺挂嘴上,而是把事情做好,把德行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