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群书治要?孝经》第二集*
(全文共个字,阅读需6分钟)
说到亲爱、尊敬父母,在古人那里是天经地义之事,不需要问为什么。但是经历过对孝道的过度批判,很多人现在一提起孝道,就和“封建的”、“落后的”、“糟粕的”、“愚昧的”联系在一起,所以有人不免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
那我们看《父母恩重难报经》专门为我们讲述了父母的恩德。这个经的一开头记载着,佛陀带着弟子到外面出游,在路上遇到了一堆白骨,佛陀就派弟子把白骨分成两堆,然后还冲着白骨进行礼拜。弟子们看了这样的行为就觉得奇怪,为什么要冲一堆枯骨礼拜,而且还分成两堆,一堆颜色比较白,看起来也比较重,另一堆的颜色比较黑,重量也比较轻?佛陀就说,分量比较轻的、颜色又比较黑的骨头是女子的骨头,而颜色比较白的、分量比较重的是男人的骨头。弟子们一听就更奇怪了,他们说,人在世的时候,女子穿的衣服很艳丽,又涂脂抹粉的。从外表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位女子,而男子和女子的装扮都不一样,从他们的装扮上就能判断出,他是男、是女。可是人过世之后,还能够知道这个人是男人还是女人吗?佛陀就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因为女子有哺乳的义务,要哺乳儿女就需要把自己身体的营养通过乳汁输送给孩子。这样长期地哺乳孩子,她们的骨头就比较轻,颜色是黑的;而男子的骨头是比较重,颜色是白的。就凭这一点,能够判断出这个骨头是男人的还是女人的。说完之后,佛陀又为弟子们讲了父母恩重难报的道理。他说父母有十个重大的恩德。
第一,“怀胎守护恩”。儿女和父母都是有很深的缘分,才成为母子。母亲在怀孕的时候,怀胎一个月之后,儿女的五脏才生出来;七七四十九天之后,六窍就分开。但是这个时候,因为母亲怀孕在身,行动非常不便,身体重的像山一样,走路也非常的困难。为了养育儿女,好看的衣服、装扮也都顾不上了,梳妆镜都惹上了尘埃、沾满了尘埃。
第二重恩,“临产受苦恩”。十月怀胎就已经很辛苦了,一朝分娩却还不知道是顺利还是不顺利。特别是在难产的时候(现在很多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剖腹产),这个时候痛苦就更加严重,每一天都像得了重病似的,昏昏沉沉。这种痛苦只有生过孩子的人才能够有所体会。有的母亲在生孩子的时候,把床上的钢管都拧得像麻花一样。从中我们能够体会到生儿育女的痛苦,用的力量也非常的大。
第三恩,“生子忘忧恩”。母亲生了儿女之后,五脏张开,气也很憋闷,血流的像屠宰羔羊一样多。但是听到孩子是健康的,她立刻就忘记了自己生产的痛苦,非常欢喜。但是欢喜一过,生儿的痛苦还是痛彻心肠。
第四恩,“咽苦吐甘恩”。父母恩深重,照顾儿女时,宁愿自己挨冻受饿,也要让孩子的温饱得以满足。
第五恩,“回干就湿恩”。父母经常半夜里醒来,专门看一看孩子的被子是不是踢开了。特别是冬天的时候,经常半夜多次起床照看儿女,如果儿女把褥子尿湿了,他们自己宁愿睡在尿湿的褥子上,把儿女放在干的、温暖的褥子上,为了儿女睡得更加安稳。
第六恩,“哺乳养育恩”。父母养了儿女,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会对孩子非常关爱,每一天要照顾、爱护、叮咛、呵护、嘱托、嘱咐,没完没了。
第七恩,“洗濯不净恩”。本来父母是天生丽质,非常美貌,精神也很好,脸色很红润,手也非常细腻。但是因为经常要为儿女洗濯尿布,照顾孩子,结果自己美好的容貌和身材就逐渐改变了,一天一天的衰老。父母为了让儿女能够渐渐成长、成才,自己不惜劳苦。如果我们有时间和父母在一起,看一看父母的双手,你就能够感受到长期劳作的人和不怎么干家务的人,他的手是有区别的。现在很多孩子都为父母洗脚,你看看父母的脚,你就知道长期的体力劳动和操劳,让父母的脚也干裂了,不那么柔嫩了。
第八恩,“远行忆念恩”。儿女要远行,父母非常牵挂,临行的时候千叮咛、万嘱咐,看儿女已经走了很远了,父母还不愿意回家,在那儿遥遥地看着。
第九恩,“深加体恤恩”。儿女有了苦,父母的心就是希望代儿女去受苦。特别是儿女有病的时候,父母非常担心,都希望这个得病的人是自己,而不是儿女。父母对儿女的体恤达到了这种程度,可以说是一种忘我的境界。
第十恩,“究竟怜悯恩”。有一首诗说“母活一百岁,常忧八十儿。欲知恩爱断,命尽始分离。”这就是告诉我们父母对儿女的牵挂无时无刻不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即使已经活到了一百岁的高龄,还经常放不下,惦记着他那八十岁的儿子。
从这十重恩,我们就能够感受到父母的恩德,确实是无以回报。古人说,父母对儿女有罔极之恩。在《诗经》中就说,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高,想报答都报答不尽,称之为昊天罔极。正是因为父母的恩德深重,无以回报。儿女孝敬父母、赡养父母,那是天经地义之事。父母的恩德实际上是怎么报都报答不尽的。
*内容来源《群书治要》学习网*
小故事大智慧学习传统文化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