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孝亲敬老的最低标准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孔子面对孟武伯的发问,内心有些无奈,因为孟武伯(孟懿子的长子)依仗父亲有权有势,为人骄奢淫逸,整天有声色犬马,不做正经事儿。因此借着回答他的问题,提出了孝的最低标准,就是“父母唯其疾之忧”。当然,后世的注家们对孔子的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但是普遍被接受的说法是:除了生病之外,儿女做好自己的工作、经营好自己的生活,不要让父母担忧,就是孝。换言之,生病是我们自身无法左右和决定的,但是,诸如学业、事业、买房、找对象等等事情,都应该是我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把握的不能再让父母为我们担忧,这就是孝。
《孝经·开宗明义》说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意思是说,我们应该知道珍爱自己、管理好自己,让自己有个健康的身心,父母就会少为自己操心,这便是孝的开始啊。
二、孝的本质是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后人对孔子的这句话有不同解释,主要分歧点在“至于犬马,皆能有养”。有人解释为,就连狗狗、牲口都懂得养护它们的父母。有人则解释为,养条狗当宠物,养匹马干活。我们在这儿不打文字官司,孔子的话语里,强调的是“敬”。儿女每月只知道按时给父母寄生活费、快递生活物资,却不经常通话联系、不经常回家探视、没有长情的陪伴,这也许算得上“孝”,但是没有一丝丝的“敬”。真正的孝应是对父母发自内心的敬爱。
三、尽孝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这里,孔子道出尽孝的实操难点:孝敬父母最难做到的是永远保持和颜悦色。不管父母怎么唠叨,你都不会表现出不耐烦、不爱听的态度,这是最难做到的。古时候有“色难”,现如今“色难”问题依旧存在。
《礼记》有: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对父母能做到和气、愉色、婉容,才是深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