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在“神童”辈出的背后,则是唐代科举制度的完善。
明代嘉靖年间的胡侍在其著作《真珠船·卷六》中,列有“幼慧”一条,专门记载了唐代的神童:
唐世幼慧者最多,权德舆四岁能赋诗,萧颖士四岁能属文,七岁诵数经,十岁以文章知名。令狐楚五岁能词章。杜甫七岁属辞。李百药、徐彦伯、张九龄、裴敬彝,皆七岁能文。韦温七岁,日诵数千言,十一岁举两经及第。孔颖达八岁,记诵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刘晏八岁,献东封书,拜秘书省正字。王勃九岁作《汉书指瑕》,十三岁作《滕王阁序》。张童子九岁明二经,与韩愈同举礼部,拜卫兵曹。李泌九岁赋方圆动静。李白十岁观百家,十三岁能文史。郗士美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诵。柳公权十二工辞赋。元稹十五擢明经。常敬忠十五岁,过诵万言。如意中七岁女子,赋《别兄诗》。
这些神童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元稹、柳公权;也有唐代知名的宰相:权德舆、张九龄、刘晏、李泌。
1、神童为何能够成才?
在中国的历史上,神童辈出的同时,人们亦有“伤仲永”这样的担忧,然而唐代不但神童成群而来,而且其中大多数成年后依然表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大概胡侍自己也感到震惊,于是在文末说道:
“今之豚犬,但解觅梨栗耳,述之以勉儿辈!”
意思是说,现在的熊孩子只会上树摘梨、打板栗,我记下这些,希望可以勉励我的儿孙辈。
实际上,这是一份不完全的名单。比如“唐初四杰”之一的杨炯,唐高宗显庆四年(公元年)十岁及第,待制弘文馆,也就是作为皇家顾问团成员之一。
《唐摭言·卷十》载,诗人李贺年七岁的时候,名动京师,韩愈、皇甫湜好奇登门拜访,让李贺当面作诗,李贺当即写了《高轩过》一诗,有“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这样令人感怀的句子。至于七岁的骆宾王写的《咏鹅》一诗,现在仍然为儿童们所学习。
唐代“神童”中流传千古但今天的人知道不多的是一代名相刘晏,《三字经》中就有“唐刘晏,方七岁。举神童,作正字”这样的句子。刘晏八岁的时候被授予秘书省正字,一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管理帝国财政达几十年,尤其是“安史之乱”后他在漕运、盐政、常平(物价)三个方面实施的改革稳定了唐帝国的国祚。
经济史学家吴慧先生在《中国六大经济改革家》中将他和管仲、商鞅、桑弘羊、王安石、张居正并列为中国古代对历史进程产生过影响的经济学家。
唐代诸如此种“神童”,不能一一枚举。我们仔细看胡侍所举的例子,会发现唐代很多神童七八岁就“及第”或者做官,这是因为唐代的科举制度中有一个专门面向神童特设的“童子科”。
所谓童子科,要求应试的儿童在十岁以下,能够熟练背诵“九经”中的一种,以及《孝经》、《论语》,考试的时候,每部书选择10篇背诵,全背出的授官,背出七篇以上者,给予进士出身。
什么是“九经”?我们经常说“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就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典。
唐朝时,《春秋》分为“三传”,即《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礼经》分为“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这六部书再加上《诗》、《书》、《易》,并称为“九经”。
唐政府把“九经”划分为三等:
《春秋左氏传》和《礼记》为大经,作为“九经”之首;《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公羊传》、《谷梁传》为小经。
“九经”就是唐代官学的教科书,也是科考的书籍。
2、科举考试科目
在科举制施行之前,中国官员的选拔制度多是取决于血统和家族传承:春秋之前为世卿世禄的家族传承制;战国则是门客、养士制度,有些类似欧洲中世纪的骑士制度;秦到西汉前期为军功爵世袭制,就是以战功作为封爵的依据;西汉中期到东汉为察举征辟制,也就是地方通过推荐的形式向中央推荐官员,这往往造成了任人唯亲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采取的九品中正制试图打破这种局面,即采取中央政府在各州、郡设立中正官直接选拔有才干的人,然后按照品级的高低推荐他们到政府做官,然而由于推荐的依据是家世和行状(即社会评价),这直接导致了门阀士族垄断了政治,一度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中国政治史上最板结的时代。
直到隋开皇三年,隋文帝下诏举“贤良”;开皇七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的垄断,使得底层也能够有上升到金字塔顶端的可能,而这样的流通也使得官员群体成为整个社会中最为精英的一批人。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就记载唐太宗:
“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正因为开科取士是平民百姓从底层向上的唯一途径,科举制才得以从隋朝开始萌芽,在唐朝确立和完备,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今天的高考和公务员考试,也有着科举考试的影响在。
和后世理解的科举就是“八股文”不一样,根据《新唐书·选举志》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非常繁杂,它们分别是:
秀才、明经、俊士、进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科、史科。而明经这一科,又有五经、三经、二经,有学究一经、三礼、三传之分。
其中的秀才、进士在后世是科考的不同等级获得的功名,但在唐代,这只是不同科目的名称,并没有等级差别。直到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后,废除明经和其他诸科,改为以进士一科取士,进士科才完全成为主要取士科目。
3、唐代名目繁多的考试考什么内容呢?
秀才,考的是治国方略的策文;明经考的则是上面提到的“九经”,先笔试,然后口试;开元礼是在玄宗时期开始设立的,考《大唐开元礼》;三传科,就是考《春秋》,也就是《左氏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史科则是考史书,所谓“三史”就是《史记》、《汉书》、《后汉书》;明法科考法律条文,也就是《唐律疏议》;明字就是书法,考试内容为《说文》和《字林》,考试方式为先口试后笔试;明算就是数学考试,要考的内容最多,包括《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等十几种数学著作的内容,看来从唐代开始,理科生就不好过啊。
把书法、法律、礼法和数学纳入到考试中,这是唐代独有的,和我们印象中明清时期的八股制举有很大的不同。
而进士科初唐的时候考杂文、帖经和策问三项,玄宗开始,改为第一场试诗赋,第二场试帖经,第三场试策问,这也直接影响了唐诗的繁荣。
不过诗赋考试并不是写一首诗就完事了,而是有要求的。诗歌的格式必须是格律诗,后人称之为“试律诗”或“试帖诗”,其中“五言六韵”是最普遍的,所谓“五言”就是五言律诗,“六韵”就表示一共有十二句诗,两句押一韵,一共押六次韵。
4、唐诗的繁荣与科举
唐人科举考试的同题诗今天我们仍然能够找得到,唐人考试的诗歌,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尽管“赋得”还有以古人诗句为题写同题诗的意思,但我们检索《全唐诗》,如果发现题首有“赋得”且为五言六韵的多首同题诗,那么这些多半就是科考的题目了。
白居易在贞元十六年(公元年)省试(尚书省的礼部考试,也就是唐代的进士试)的考试题目是“玉水记方流”,题目其实来自南北朝诗人颜延之《赠王太常诗》:“玉水记方流,琁源载圆折。”
要求以“流”字为韵六十字成,也就是五言六韵,白居易的答卷是这样的:
“良璞含章久,寒泉彻底幽。矩浮光滟滟,方折浪悠悠。凌乱波纹异,萦回水性柔。似风摇浅濑,疑月落清流。潜颍应傍达,藏真岂上浮。玉人如不见,沦弃即千秋。”
白居易最终以第四名及第。郑俞、吴丹、王鉴、陈昌言、杜元颖等都有同题的《赋得玉水记方流》诗存世。
还有些试题的题目来自于经书,比如德宗贞元十二年的试题“赋得竹箭有筠”,就来自于《礼记·礼器》篇:“其在人也,如竹筋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也有来自于传说的题材,天宝十载考题是“湘灵鼓瑟”,来自于屈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就是娥皇、女英的故事,唐诗中又用以表现悲思。诗人钱起在这场考试中写出了千古名句:“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如果说这些诗歌的题目多少还有些出处的话,唐德宗贞元七年,刑部侍郎杜黄裳做主考官,诗题是“青云干吕”,“青云”就是平步青云,远大抱负之意;“干吕”古人按乐音的高低把乐音分为六律和六吕,合称十二律,“干吕”就是和谐的意思。
这诗该怎么写呢?当时考试的就有唐朝宰相、诗人令狐楚,他前几句是这样写的:“郁郁复纷纷,青霄干吕云。色令天下见,候向管中分。”即破题,又祥瑞,但是不知所云,和他一起应考的举子清一色写的也都是歌颂祥瑞的诗歌。
但是唐人有时候很任性,考官会现场出试题。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年),考官出的题目是“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考官抬头看见远处宫城边的柳树,就拿这个做了试题。当时状元及第的黎逢前四句破题是这样写的:“上林新柳变,小苑暮天晴。始望和烟密,遥怜拂水轻。”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