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个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尘埃间,老祖宗根据切身经历,总结了许之多饱含生活哲理的俗语,随着时代变迁至今依然历久铭心,身为一脉相承的炎黄子孙,更应该奉守老祖宗的这些教诲。
我们经常听到的“万恶淫为首”,正确的解读方式是:乐而不滛,快乐但不过分。又比如,无奸不商,现在的意思是:不奸诈就不能当商人。俗语“万恶淫为首”的下一句很经典,也为很多人所熟知,有时候,我们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百行孝当先{百善孝为先},但是事实却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做到!
很多人非常困惑,为什么在古人眼里“淫”如此的罪不可赦,到底什么是“淫”呢?难道这个“淫”比杀人放火还严重?
首先淫这个字在古汉语中,跟今天的意思是略有差别的,淫是过分、过量、过多的意思。是人们在社会没有节制的欲望,人类社会,好色可以,但不能生成邪念,欲望无止境,过而不及,适度为佳。
没错,这里的“淫”与男女之间的爱和爱无关。这不是您认为的意思。
实际上,我们通常理解的“淫”在古代写作“婬”,《说文解字》有一个定义:“婬,私逸也。”。
“淫”与“婬”最初是两个字,但后来大多数是“淫”代“婬”,因此它经常被后世混淆,误解很多。
在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写的若夫淫雨霏霏,就是大量的雨一直在下,而论语中也有哀而不淫,什么意思?遇到悲伤的事可以悲伤,但是不要过分,不要过量,过量了就伤身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古汉语字面理解,就是最为严重的、过分过量,或者引申为欲望太多。
是的,作为人来讲,一些基本的欲望,可以推动我们不断向前,可是过分的欲望,容易让我们迷失本心。
欲望就像一个黑洞,永无止境的吸收旁边的物质,吞噬我们的意志,等到我们被欲望吞噬的那一天,我们就成为了被欲望驱使的魔鬼。
简而言之,“万恶淫为首,百行孝当先”的真正含义应该是:贪婪是许多恶事的最重要原因,孝道是许多善行的美德之首。
如果做任何事,把握好尺度,懂得节制、知道不放纵。那么,许多乐极生悲导致的悲剧也就不会发生。
中国古代是封建王朝制,最讲究的就是礼教之方,对女性的要求更是严苛,女子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笑不露齿,不抛头露面,与异性是隔绝交往的,连相亲都是父母和媒婆帮助完成的,永远的待在自己的小空间中。这样就防止了“淫”事的出现,也就可视为女子的身心清白。
到了清代,后面被人加长了: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好人,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家贫无孝子。
什么意思,穷人家也可以孝,只要子女尽其所能侍奉父母,这就是孝,我们要看的是心,而不是迹,而万恶淫为首,是看你到底有没有淫的行为,而不是看你有没有淫的心,因为真的这是人性,所以才把淫定为万恶之首,因为这是每个人都要守的一个分寸。
早在中国文字初创时期,孝道已经有了明确的思想内容并且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后有台湾白水老人所著通俗读物《百孝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孝为先”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植入大众心间,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认同和绝对推崇。
其实这句古语谁先谁后并不重要,我们更应思考的是两句之所以能流传如此之广的根源,以及其谈论的“淫”与“孝”对我们所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两者流传千年经久不衰足以说明关于它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个“放纵淫欲”和“不行孝道”无论如何也只会将社会带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