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古时候的孝子,像曾子读到居丧儿子应守礼仪时,常常泪湿衣襟。闵子骞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将后母安顿了下来。老莱子七十岁时,还穿彩装娱乐双亲。华宝为了父亲临别说要回来为他加冠,等到七十岁还不加冠、不结婚,以示对父亲的哀悼。韩伯俞因受母亲杖责太轻,知道母亲年老体衰而痛哭。王裒因为父亲被杀,只要攀爬柏树就伤心哭泣。郭平因为家贫,只好依靠帮佣赚钱来埋葬亲人遗体。江革也因家穷,为人帮佣来奉养母亲。这些人个个都具有至孝至情的精神,他们的行为品德都是非常高超,可以作为百世模范。今再列举数例来告知世人,使大家都知道观摩效法。
故事:
《化书》上说:“文昌帝君在周朝初年,降生于吴会(江苏吴县)。他非常孝顺父母。母亲六十岁时,背上长了一个恶疮。帝君用口将恶疮吸出来,帝君吸了三天后,忽然觉得有东西充满口中,吐出来一看,是一个外面包着薄膜像绵,白色浓乳如米粒的东西,这就是恶疮的根。因此,帝君的母亲感到很舒服。但是,因为久病身体羸弱,有医生说:‘这种痼疾,要用人肉来补,以真气来补真气,这样才能早一些康复。’所以,帝君就在半夜用刀,将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并煮给母亲食用。忽然,空中传来声音说:‘上天因为你的纯孝,特为你母亲延寿一纪。’果然,帝君母亲的病很快就好了。
到文昌帝君三十六岁的时候,父母才过世,帝君亲自拿着畚箕将父母安葬,并以土块为枕头在墓旁为父母守孝。三年后,洪水暴发。帝君在守孝期间斋戒,每日读诵《大洞经》,并恭敬的供奉元始天尊金像,因此得免于水患。洪水退去以后,只见文昌帝君父母坟前的溪谷,变成了高山,宽广大约一里左右,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水患。文昌帝君过世后,上帝命他做君山的主神。
后来,又出生在一户张姓人家中,而成为周宣王的臣子,帝君当时与尹吉甫是好朋友,也就是《诗经》里面说的孝友张仲。”现如今的读书人每日都敬拜文昌帝君,而却不知道帝君修成正果,全在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因此,就把这个案例编排在第一位,以此告知读书人,要向文昌帝君学习。
故事:
宋朝时有一位赵居先先生,父母年纪都已经九十多岁了,性情又比较严厉急躁。赵先生夫妇侍奉双亲,即勤快又谨慎,还能以和谐的态度来尽孝道。每天都会焚香祈祷父母能够健康平安,并想尽各种办法让父母得到欢乐。上帝见他非常专一的克尽孝道,就赐他七个儿子、三个女婿,都高中科举,而赵居先夫妇过世后,都登仙籍证仙果。
故事:
明朝时,太和(安徽太和)杨黼fǔ先生,辞别双亲,前往四川去拜访无际大士。在半路上遇到一个老和尚,老和尚问他:“你要去哪里?”杨黼回答说:“去拜访无际大士。”老和尚对他说:“去拜访无际大士,不如去见佛。”杨黼就问:“佛在哪里?”老和尚说:“你先回家去,等你见到一个倒穿着鞋子,披着不知道是什么颜色衣服的人,那就是佛了。”于是,杨黼就回家去了。半夜到家敲门,杨黼的母亲就披着衣服,倒穿着鞋子出来开门。
杨黼见到母亲这时的模样,就是老和尚所说佛的样子。杨黼惊觉醒悟,从此竭尽全力侍奉母亲。并且,亲自注解《孝经》,有好几万字,在注解《孝经》时,每当砚台里的水快要干的时候,忽然水就会盈满,大家都说这是杨黼的孝行感动了天地而造成的。弥勒佛说:“每家都有真佛二人,恼恨世人却不认识,不用彩金去装饰,也非檀木所雕刻;你现在的父母,就是释迦佛、弥勒佛,如果能够诚敬的孝养,何必向外去求功德呢?”
冒起宗说:“六朝时的高人名士,很多都崇信《孝经》,有的人还用《孝经》来陪葬,或者用《孝经》来超荐祖先,而且生病的人诵读《孝经》,可以使疾病痊愈,官司缠身的人诵读《孝经》,可以使讼事化解,若是遇到火灾时诵读《孝经》,火也会熄灭,诵读《孝经》就是这样的不可思议。
所以,皇侃每天读诵《孝经》二十遍,比照《观音经》的读诵法,感叹的说,真是舍弃了现在佛,而去祈求过去佛,这不是违逆了佛的本意吗?若是不肯念诵《孝经》,却想侥幸祈请福报于其他经典,这样的做法,连神明都会厌恶你。”
故事:
唐朝时,崔沔miǎn天性至孝,母亲双目失明,崔沔倾尽家产为母亲访医求药。每日回到家中,就急于侍奉母亲,连官服都来不及更换,这样一过就是三十年。每当遇到良辰美景,他一定会扶着母亲宴乐欢笑,使母亲忘却失明的痛苦。母亲过世以后,他伤心过度以致于损伤了身体而吐血。从此以后茹素终身。崔沔敬爱兄弟姐妹,就和孝敬母亲一样,对待子侄外甥,超过自己的孩子。他所得到的俸禄都分给亲戚,并说:“母亲已经过世了,我没有办法表达我对母亲的孝心。
想母亲生前最挂念哥哥、姐姐、外甥和侄子这四五个人。因此,我应该好好的厚待他们,这样做或许可以安慰母亲的在天之灵。”后来,崔沔官做到中书侍郎,他的儿子崔佑甫是当时的贤良宰相。唉!崔沔是真正的仁人孝子,母亲在世的时候,能够尽力使他欢心,过世以后,又能够完成他的心愿。然而,世间有身居富贵的人,却对待自己的同胞兄弟如同陌路之人一样,对待自己的父母也是非常刻薄,就如同对待与自己无关的路人一样。这样的人看到崔沔的孝顺,怎么能不感到汗颜惭愧而受到感化呢?
故事:
吕升在幼年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母亲,他一直非常孝顺地侍奉父亲到一百多岁,可谓是至孝。父亲年纪大了每天夜里,不定时的会起夜。因此,吕升就与父亲同睡。并且,小心谨慎地照料父亲起夜,吕升的父亲每天夜里都要起夜四五次。后来,他们遭遇战乱,吕升就背着父亲到山里去避祸,在路上遇到强盗,强盗被他的孝心所感动。并主动保护他们。吕升的父亲喜欢吃杏子,邻居将吕升家的杏地夺走。
吕升无奈就写了一篇疏文,像天上的神明祈祷,神明立即谴责吕升的邻居,让他背生恶疮,并让他立即归还孝子吕升的杏地。又有一位郭悰,他父亲过世后,和母亲一起生活,他常常感叹父母的罔极之恩,无以为报。所以,他三十年来不食酒肉,朝夕为母亲祈祷。后来,母亲活到一百零四岁时,还耳聪目明,饮食正常,身体更加健康。
故事:
杨乙靠行乞来孝养父母,所得到的食物,就算自己再饥饿,也不敢先食用,一定要先让父母食用。若是得到美食,就会跪奉给父母,并在旁边唱山歌跳舞来愉悦父母。像这样过了十年。乡里的人被他的孝行所感动,就给要他一些钱财,或雇佣他做事,他都不接受,说:“我和父母,怎么可以有一日的分离呢?”父母过世以后,杨乙乞讨到棺木,脱下自己的衣服为父母敛葬。虽然当时是冬季,但是他也不顾自己身体寒冷。将双亲葬在野外,他就露宿在父母坟前,日夜哀嚎。每年祭拜父母时,都能供献祭品,不曾有所缺失。
故事:
唐朝时,李迥秀天性至孝。他母亲年少时出生卑微。而李迥秀的妻子责骂婢女时,使他母亲触景伤情很不快乐。李迥秀就把妻子休了。有人问他为什么把妻子休了,他说:“我娶妻就是为了孝顺母亲,若是她不能和颜悦色,尽心尽力的侍奉婆婆,在言行神色上有所违逆,这样的媳妇我还能留她在家中吗?”他的孝心感动了上天。于是,他家的厅堂上长出了寓意吉祥的灵芝草。后来,唐中宗还特别颁下诏书,表彰李迥秀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