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父母喜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是如果父母并不爱我们,而是憎恶我们,看到我们就觉得讨厌,对我们不好,这个时候如果依然孝顺父母,那才是真正的贤德孝顺的人。(如果父母不爱孩子,干嘛要生下孩子?父母爱孩子,孩子自然会孝顺父母)
00:32闵子骞遭后母虐待的故事(又名:闵子骞单衣顺母)
闵子骞为后母嫉,所生亲子,衣加棉絮,子骞与芦花絮衣。父密察之,知骞有寒色,父以手抚之,见衣甚薄,毁而观之,始知非絮。父遂遣其妻。子骞雨泪,前白父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愿大人思之。”父惭而止。
翻译:闵子骞的母亲去世,他的父亲就给他娶了一个后妈。但是这个后妈非常讨厌闵子骞,冬天来了,她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做一件加棉的衣服,给闵子骞做了一件加芦花絮的衣服。芦花絮并不保暖,闵子骞冻得冰冷。他的父亲看到后,就用手摸孩子的衣服,发现很薄,于是把衣服拆开来看,才发现并不是棉絮。他父亲很生气,要休了这个妻子。但是闵子骞却跪求他的父亲说:有后妈在,就只有一个孩子寒冷。如果把后妈休了,三个孩子就都孤苦伶仃的了。父亲听了这话,才没有休他的后妈。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当我们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时候,要让爱你的人知道,如果闵子骞不把这件事让父亲知道,就是让他的父亲陷入了不义。
2,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如果父母亲有过错,做子女应该规劝其改正错误。在规劝父母的时候,脸色要和悦,声音要柔和。
不孝有三:汉代经学家赵歧所做的《十三经疏》对孟子的“不孝有三”进行了注释,里面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中记载,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翻译:曾子问老师孔子道:为人子一切听从父母的,是不是就可以称之为孝呢?”孔子听了后惊叹地说道:“这是什么话呢?天子因为有敢于谏诤的大臣,才不会失掉天下;诸侯有谏诤的部下,才不会失掉他的国家;做父亲的,若果有谏诤的子女,就不会陷于不义。所以,如果是不义,就应该劝谏!”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要敢于指出,父母不对的做法和行为。
3,谏不入 悦复谏
在劝说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听不进去,那就等父母高兴时再劝。
号泣随 挞无怨
如果他们还不听,就哭喊着规劝;如果父母因此而生气抽打你一顿,那也不所谓,一定要谏言。但是孔子说:小杖受,大杖走。如果父母都控制不住自己了,打的非常狠,这时候就要赶紧跑走躲起来。万一父母一狠心,把孩子打傻了,就傻眼了。
意爱笑:意而爱,爱而笑,笑而诗。本文属于专题,意爱笑作为一个原创的知识问答分享平台,拥有k12教育、就业与职业规划、教育学心理学、兴趣扩展、文化天地等多个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