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将宋代文学创作推向了高峰

宋代文学扎根于唐代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宋代文人提倡古文,承袭韩愈《原道》主旨的道统论,继承古学而不忘开创新学。

北宋早期,柳开等士儒提倡古文,反对讲究辞藻华丽,注重韵部的骈文文体。

柳开《应责》有云:「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韩愈所提倡的古文讲求实际,故而自柳开之后,宋代诸多士儒;

如穆修、尹洙、石介等人纷纷响应。不过柳开等人提倡的古文,更多的是理论先导,在创作实践中却没有太大成就。而真正掀起古文创作风潮,引领风尚的则是欧阳修。

欧阳修提倡古文,并且亲身实践,开启一时风气,致使曾巩、王安石及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等人缪力同心,将宋代古文创作推向了高峰。

△《文人自画像》宋·佚名·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古文发展的多元性远胜前朝,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诗词方面,宋代早期的诗词创作仍然以模仿唐诗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风貌。

如「白体」的诗歌创作,即是仿效白居易体;「昆体」的《西昆酬唱集》,即是仿效李商隐体。直至欧阳修和他的好友梅尧臣和苏舜钦等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抛开旧俗束缚,才扭转了不重实际的文风。

大体而言,欧阳修在诗歌创作上力学韩愈,主张「以文为诗」,诗歌文体舒畅;而梅尧臣在诗歌创作上则是用思深远,并存古意;苏舜钦作诗则以古体为主,诗意贴近现实,其笔力超迈,自成一家诗风。

△《孝经图卷》宋·李公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其后,王安石、苏轼等文人的诗歌创作,则真正凸显了宋诗风采,赵翼《瓯北诗话》云:「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宋诗自此发展出与唐诗截然不同的诗歌意蕴。

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云:「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近世学者钱钟书《谈艺录》也说:「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但宋诗的思理创作,并非是枯燥的哲思义理,而在于性情。

诚如黄庭坚在《书王知载朐山杂咏后》所云:「诗者,人之情性也。」宋诗的创作,在唐诗的基础上丰富了诗意表达的可能。

△《文会图》·宋·赵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除却宋诗自成特色外,宋词则可以说是宋代文学的瑰宝。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宋代词人不仅名家辈出,而且流派纷星。在宋代早期,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的填词创作,开启了新风潮。

晏殊、欧阳修填词承袭五代,受南唐冯延已影响很大,以小令为主,内容体现出闲情逸致、淡雅温婉之美。与晏殊、欧阳修不同,柳永则擅长创作慢词,手法上讲究白描铺叙,由于他仕途坎坷,因此在内容上大多以都邑繁华、市井悲欢为主。

宋词至苏轼则又为之大变。胡寅作《酒边词序》,赞苏轼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不仅打破词作的局限,以豪放之风席卷文坛,还提高了词作的意境,使宋词豁然独立于诗歌史。

△《孝经图卷》宋·李公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古文方面,除却欧阳修的成就,其后来者如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人,则又促进了古文创作的发展。

曾巩《寄欧阳舍人书》云:「畜道德而能文章」,又云:「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在曾巩看来,古文创作不仅在于辞工,更在其道德。而达辞工、畜道德,则又离不开「博学于文」。故而王安石《答曾子固书》云:「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苏辙作《东坡先生墓志铭》,也谓其兄苏轼「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古文创作,旨在「文以载道」。欧阳修《薛简肃公文集序》云:「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而苏轼则是欧阳修「道胜文至」的实践者。苏轼《答谢民师书》有云:「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与手者乎?是之为辞达。」

△《孝经图卷》宋·李公麟·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在苏轼看来,了然于心,才能求物之妙,得以辞达。故而苏轼《日喻》又有云:「日与水居,则十五而得其道。」苏轼以为,只有潜心体验,文章才有道义。

有「苏门学士」之誉的黄庭坚,对「文以载道」有另一番表述。黄庭坚作《答洪驹父书》云:「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黄庭坚「点铁成金」的文艺理论,对后来的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文人学士纷纷效仿,从而展现出宋代诗文的独特气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0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