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非诚勿扰》年第3期,一位男嘉宾80岁的爷爷,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抱上重孙;因此全家开展了对男嘉宾的各种花式催婚。
一直没有结婚,男生自己也觉得不够孝顺。从而引发了大家对“孝顺”的讨论。
黄菡老师点评时说:“我们现在都讲要孝。但是孝不必顺,孝而不顺是新一代年轻人,应该有的这种伦理观念。”
听了她的话,引起了我的深思!
在我的观念里,“孝”和“顺”是不能分割的。
为什么现代年轻人要把“孝”和“顺”分开理解呢?
由于社会进步,养老由原来全部受家族供养,变成了社会福利。养老的责任更大的一部分,由国家承担了。
年轻人对于孝顺和赡养父母,有了跟原来不同的社会环境
从社会福利角度
自己没有收入来源时,父母有养老金可以依靠。因此,也不急于去建功立业了。父母没有养老金可以用时,还有社会救济。因此,更不用急着修身齐家了。伺候不了时,可以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因此,也不用急着照顾赡养了。从自我认知角度
我做了个小范围的调研,征集了位朋友的观点,得到了4种普遍的看法
照顾好自己,让父母放心,算是一种孝。经常给父母打电话,问个好,也算孝。逢年过节,回家陪父母,也是孝。给父母金钱供养,就是孝。
做了这个调研,让我觉得,似乎我们对孝的理解很苍白,究竟该怎么样才叫孝顺?
孝顺的定义
孝顺在汉语大辞典中的解释:原指,爱敬天下人,顺天下人之心的美好德行。后多指,尽心尽力奉养父母,遵从父母的意愿。
中国一直是以孝治天下的典范
《孝经》更是传统文化里,每个学子必学的书目;其中,大部分都是关于“孝”的阐述,但好似没怎么强调“顺”的意义。
在谏诤章第十五中,还有专门针对“不该顺”的描述。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於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天不可以不争於父,臣不可以不争於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问孔子,子女顺从父母就是孝了吗?
孔子微怒而回:“这叫什么话!父母有错怎么能顺从,必须要设法挽回,阻劝他们。不去劝阻,一味顺从,陷父母于不义,怎可称之为孝呢?”
后来汉代人赵岐也曾指出:“不孝有三,一味屈从,陷亲不义,为一不孝;家贫啃老,不事生产,为二不孝:不成家不生子,绝先祖之后,为三不孝。”
孔子和孟子都明确表示要孝但不一定要顺。该顺的要顺,不该顺就一定不能顺。
因此“孝”和“顺”在某些条件下,的确要分开来理解。
如何分别看待“孝”和“顺”
在对待父母的态度上,“孝”和“顺”是需要分开看待的
孝是一种行为。是对父母的尊重,依顺。
“依”是靠的意思,指的是:父母是我们人,来到世界之初,能够依附的靠山。
“顺”是服从,听父母的话。
但是这里的顺是有条件的。
父母说得对,我们要取其得势;也就是听从父母的管教,汲取父母的经验。
父母说得不对,我们要取其逆势;也就是反思他们的错误,借鉴他们的失败,自己做对的事。
父母如果不知自己不对,还有可能犯错,一定要尽力阻止,并设法挽回,不能使父母陷入困境。
从天地规则上“孝”和“顺”是完全不能分割的
《孝经》的前6章,在说孝的各种类别: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
但第7章,明确地讲出了孝的依据
三才章第七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道犹如天上日升月落,地上万物生长,天经地义。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也要遵循这种法则,合理调配四时优劣,顺其自然,方得美满顺遂。
《孝经》从行为规范到思维认知,都在表达“顺”的含义
所以,孔子孟子并不是说,孝不用顺,而是在“顺”之一字上,有一个更高的角度。
这个角度,就是天地的法则,自然的规律
中国几千年文明,能够存续,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是个奇迹。
纵观我们的文化,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述那么就是:“趋利避害”
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休养生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远离灾祸,达到天地万物和谐。
从这个角度“孝”和“顺”,最终一定要符合自然的规律,天地的法则。
天为乾,代表皇权,父权。
地为坤,代表厚德,母亲。
我们要想“孝”就一定得“顺”。
这里的“顺”并不单纯指听父母的话,不是唯命是从,更不是愚昧的一味顺从;而是顺应天地秩序,利用天时,地利,最终达到人和。
天地法则中,给出了我们如何孝顺父母的指导
对待父亲和母亲,其实孝顺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我们的文化里,天象征了父亲,变者为天,特点是阴晴不定。这意味着父亲的思维也是充满变化的。
所以对父亲尽孝,要“顺天时”
毕竟从古到今,是以男性为主的男权社会。
天在变化的时候,我们只有顺应变化而做出相应的改变。
天晴游山玩水,天阴居家休息。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这些全部都是在顺应天时,不顺应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困难,雨天出行,危险多舛。逆风而上,举步维艰。因此,对待父亲态度要恭顺。
对母亲尽孝,要“合地利”
大地是厚重、包容的。可以承载任何东西。承载了美好的同时,也承担了很多的苦难。所以,大地除了厚重包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起伏不平。
承载得太多,总是会有不能平均的时候,有沟壑、有山川、有洼地,有草原;并且随着天时变化,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大地的特质,也非常符合母亲的特质,尽管母亲是包容温和的,但情绪却也是起伏不定的。
对于大地,我们可以依山傍水,开渠造路,使其变美好。
对待母亲,我们可以根据其情绪,因势利导,使其舒畅。
对父母的孝顺,最后会演变成我们对待身边事物的行为规范。尊重德高望重的人,尊重领导,遵守法制、遵守信用。
与邻里和睦,不与人计较得失。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才能树立孩子的责任感,最直接的办法,其实就是让孩子明白感恩,知道孝顺;孝顺是一个人,符合自然规则的优秀品质;孝顺父母更是为人子女该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最终“孝”和“顺”是不能分割的
“孝”是行为,“顺”是指导行为的法则,最终达到的结果是幸福美满。
以孝的行为,顺应天地的法则,从而达到幸福。
身为现代的年轻人,要孝也要顺
孝要用行动表现,最重要的是顺从;顺从的是天地法则,并不是局限在父母之命上。
对待父亲,我们要顺从他们的心意,让他们宛如和风细雨一样慈爱。
对待母亲,我们要因势利导,让她们心平气和,身心舒畅。
总结下来,也不过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