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大家都是熟悉的,但是这句话的释法有两种,就不一定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了。
今天我就来阐述下对这两种释法的浅见,并且谈谈孟子这句话,在新时代应当如何去理解更新,而不是作为旧文化的所谓糟粕,一棍子打死,再不得见。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孟子·离娄上》,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当然,孟子有没有说过这句话,这句话到底要表达何种观点,千百年下来,其实是无从可考的,现在流传的孔孟之道,其实还是儒家文化传承下来的思想结晶,孔孟虽然是儒家学说的启蒙之师,但相比中国千百年来无数代文人的沉淀,他们也只是被神化的一个智慧符号,这也是我们读儒家经史应抱有的基础态度。
那么,孟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至今就有两种释义。
第一种释义,翻译成我们现在的白话文就是:不孝的行为虽然有很多种,但以不尽子女的本分为最大的不孝。舜在娶妻的时候没有告知父母,就是没有尽子女的本分。君子婚嫁之事还是要征求父母的同意才对啊。
这句话按我个人的意思理解,就是,作为子女最大的不孝就是不尽本分。那么,子女应尽的本分是什么呢?书里是并没有阐明的。但是从孟子的一贯思想看来,不是说事无巨细都要告知父母,要征得父母的同意,而是说,在人生大事上,必须和父母沟通取得一致意见方为孝顺之道。
顺便说一下,在古代这个“三”啊,它其实是复数虚指,代指很多的意思。
那么,这个释义在如今的时代有何种意义呢?
我们可以结合孔子在《孝经》中所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来作理解。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在古代是被过度理解的,在我看来,现在最好的解释就是,父母生养辛苦,作为子女,不可自暴自弃,一死了之,离父母而去,是孝道的基本;而立身善良正直,努力工作学习,出人头地,使父母能为你骄傲,就是最好的尽孝。
因此,关于“无后为大”第一种释义在当代的理解,不外乎以下三点,一是珍惜生命,以报父母;二是立身行道,光耀门楣;三是沟通父母,其乐融融。
这才是行孝所应该具备的正确理解。
第二种释义,则源自汉代文人赵岐《十三经注疏》:不“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译成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不管事情曲直对错一味顺从,任由父母陷入不义之中的,是为不孝;家贫如洗,却不想办法赡养父母的,是为不孝;成年后不娶妻生子,绝后使得祖先不能受到拜祭的,是最大的不孝。
赵岐的这个说法里,是把“无后”与儿子等同的,作为子女,如果不能生育下儿子,不管其他方面做得如何,就是最大的不孝。这也是古代女子“母凭子贵”的由来,也是诸多女子陷入封建悲剧的始因。
这种思想在现在看来,当然是非常极端的,但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这种思想最终却牢牢占据了主流地位。那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文章中“绝先祖祀”这句话就很好的阐述了个中原因。据文献记载,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确立了以崇尚天道,祭祀祖先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也即所谓的“敬天法祖”。
汉族的传统思想认为,人的生命是在子孙身上得到延续的,家族的血统是由男子来传继的,通过后代对祖先的祭祀,祖先的灵魂就可以得到安息,血脉相连,传承永续。人死后若是没有人供奉祭祀就会成为孤魂野鬼,在地下无处安生,处境悲惨。
闲话不多说了,我们还是来讨论一下赵岐这个释义,在新时代有哪些是要摈弃的,又有哪些是可取的。
“一不孝”所言是极为正确的。只是现在来看,阿意曲从基本已经荡然无存了。当今的孩子对于父母,无法无天倒多的是。这一点,从社会道德传承上来说,是需要纠正的,但又要避免过度的强调父母的威权,从和谐相处的意义上来说,平等的沟通,再略微尊重家长的权威才是正道。
“二不孝”所说的,从现在看来,就是“啃老族”现象了。在家里无所事事,不事生产,反而对父母指手画脚,呼来喝去,稍有不顺,便怨天怨地怨父母,没有给予他一生富贵的资本。这种人,有手有脚,却不肯努力向上,为自己的父母流一点汗,出一滴血,确实是大大的不孝了。
而至于这“最大的不孝”,却是要一分为二的看,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来。
依据封建社会时原本的思想,男尊女卑,生子为最大孝道的说法,显而易见肯定是错的。
但是,从新时代的角度来说,身体康健而不生孩子,确实也是属于不孝的。
人生在世,有几代同堂之欢,你若是不要孩子了,便剥夺了父母亲孙的体验,此为一。
人生在世,当要历经风雨阳光,你若不要孩子,便无子女绕膝之故事,此为二。
人生在世,当抛去自私,有烟火相承,你若不要孩子,先祖祭祀便真正要断绝再无,此为三。
因而,综合两种释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新时代解析便是如此:
惜命以报父母,努力以增荣光,和谐以添欢笑,香火几代同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