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家训及其时代价值

北京中科白癜风出席健康中国公益盛典 http://www.jk100f.com/about/wangzhanditu.html

作者:晋城市委党校对外服务中心侯奇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训文化是千百年来中国人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其蕴含的学术价值、思想价值、社会价值重大而深远。先秦时期孕育了家训文化的萌芽,是中国家训文化的根源。这一时期的家训集中在王室阶层和士人阶层,其训诫内容、训诫方式各具特色。先秦家训为我们理解、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良好家风提供了独特路径。

关键词:先秦家训;传统文化;家风

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设计及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促使了家训文化的产生、发展和繁荣。家训作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有效范示,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教育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先秦家训开启了中国家训文化的先河,周王室家训和士人家训中丰富的思想内涵为中国后世家庭教育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当代建设良好家风、推动党风政风向上向善提供了思想动力。

一、先秦家训出现的历史背景

先秦指从原始社会到秦统一中国之前这一历史阶段,可细分为西周之前、西周、春秋、战国四个阶段。目前传世的西周之前的文献极少,且为后人假托上古圣贤而作,缺乏一手史料佐证,本身存疑,故暂不作讨论。公元前年,周武王与商牧野决战后,西周建立,周王朝为了实现王朝的长治久安,完善并实行宗法分封制,这种以血缘为纽带,层级鲜明的王权制度,构筑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这种政治结构意味着治国就是治家,治家即是治国。周王朝统治者以夏商灭亡为鉴,特别注重对王室成员的训诫,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家训即周王室家训。随着各分封地诸侯的壮大,周王室威慑力与日剧下,到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宗法式家族日渐缩小,小家庭逐渐成为主流。同时作为掌握礼乐文化中坚力量的士人阶层逐渐从统治层的最底层游离出来,成为社会的精英。为了延续家族的繁荣,他们非常重视对子孙的训诫,逐渐出现了士人家训。

二、先秦家训的内容及特点

先秦家训主要集中在早期的周王室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人阶层。由于训诫对象所处的层级和训诫目不同,这两类家训的训诫内容也各有特色。

(一)周王室家训

周王室家训以周文王训诫、周武王训诫和周公训诫为主,产生于周朝建立伊始,主要见于《逸周书》、《尚书》等。在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下,王室的家训以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为目的,家训内容更侧重于治国理政,具有较强的政治性。

1.敬德保民

西周家训中有两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一个是“敬”,一个是“德”。“敬”指态度,“德”强调行为。周王室认为殷商灭亡主要是君主自身修养不够,没有处理好君与民的关系。周文王告诫武王,“商贾以通其货,工不失其务,农不失其时,是谓和德”(《逸周书》)。强调君王要顺应各行各业的发展规律,让百姓安居乐业。周公的儿子伯禽去鲁国上任前,周公谆谆训诫道:“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戒子通录》)。其教育为政者要如何保持谦虚谨慎的德行智慧,今天读来仍受益匪浅,同时我们也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周公对子孙的良苦用心。

2.勤政勿逸

周公不仅是成王的叔叔,更是成王的老师,他还政成王后,担心周王室子孙忘记创业艰辛,贪图享乐,故时时教导他们要勤于政事,戒奢戒逸。他在《尚书·无逸》中有大量的论述。比如“君子所,其无逸”,即君子安身立命,就不能沉湎于逸乐。“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这里的小人,和我们现在所指的小人不同,而是指为了生存奔波的下层民众,整句话是说作为为政者,要了解民间疾苦,体会“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不可沉湎于逸乐,要“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也就是说不能沉迷于观赏、逸乐、游玩、田猎这些与政事无关的事情。这些勤政勿逸的思想也多为后代帝王所推崇。

3.节俭慎酒

殷商后期,商人嗜酒成风,周公以史为鉴,把饮酒提升到政治高度,认为酒是殷商丧德亡国的重要因素。他在《尚书酒诰》中特别告诫子孙不要酗酒,“天降威,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辜……有正、有事,无彝酒;越庶国,饮惟祀,德将无醉”,康叔谨遵训诫在自己的属地卫国重塑酒文化,促使卫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

(二)士人家训

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掌握一定知识或掌握某项技能的士人阶层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的家训与王室家训不同,其家训更重视个人修养、家庭人伦、为政之道。这一时期的家训主要记载于《左转》《论语》《晏子春秋》《大戴礼记曾子疾病》《战国策》等。

1.修身

士人立身行事非常注重内在德性,他们对子孙的训诫也更注重德行修养,比如《论语季氏》中就记载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孔子训诫孔鲤的过庭语“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诗礼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齐家

如何处理家庭内部关系,婚丧嫁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是士人家训中非常重视的方面。比如曾子在《孝经》中讲“孝悌”之道,其对后世影响深远,汉朝甚至把孝提升至政治高度,就提倡以孝治天下。

3.为政

春秋战国时期,政局动荡,士人家族要想长盛不衰,其为政理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政观在这些士人家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比如春秋著名的范士家族能在当时紧张的政局中保持其位长达年,与其家训中的为政之道就有很大关系。范士家训因而也成为后世仕宦阶层的典范。

与后世家训不同,先秦家训都停留在口头上且都因事而训,家训并非家训主体本人亲自有意识地记录,而是后人以语录体追记,因而具有口头性、粗犷性、不独立性、零碎性的特点。

三、先秦家训的时代价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历史经验和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教育不仅不可以被其他教育形式所替代,反而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历史局限性影响,传统家训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封建糟粕,但这并不影响其蕴含的优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先秦家训作为我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源头,其塑造了我们的民族人格,表达着先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深刻思考。我们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借鉴、转化、弘扬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这对我们当代理想人格的塑造、良好家风的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都具有极高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尚书》[M].中华书局,.

[3]杨向奎.《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M].北京:人民出版社,.

[4]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5]徐少锦.周公开中国传统家训之先河[J].学海,(2).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