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武义人参与了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为

哪里医院治白癜风较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原创县融媒体中心武义发布

发生在公元年的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兵变,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兵变。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几乎是“兵不血刃,市不易肆”,就取得了改朝换代的成功,创造了“不流血而建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一次看似普通的军事政变,一次看似寻常的改朝换代,一次没有流血的朝代更迭,却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陈桥兵变后,赵匡胤建立了宋朝,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混乱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一个经济文化极度繁荣的北宋王朝。

陈桥兵变的历史意义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同一般的,而陈桥兵变的发起人之一就是武义县少妃人陈厍。

陈厍,五代时宣平境域(年大部分并入武义)少妃人,民国《宣平县志》将其列为宣平境域第一个进士。他因参与陈桥兵变而青史留名。

陈厍生于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卒于宋太宗淳化五年(),享年63岁。

据宋名宦胡则书写的《陈厍墓铭志》称:陈厍,字光远;其曾祖陈拱登(字仕龙)为河北真定人,后唐同光(--)年间官拜仆射,“游台徙括,寓居丽邑小微(即宣平境域之少妃--作者注)”;祖父陈德、父亲陈缉“并赠大中大夫”。“公为冢子,袭世宦之胄。魁岸超卓,质性敏慧。当后周世运攮抢之时,慨然有志于自立,乃励精学业,兼善韬略。”

陈厍登后周显德年间()宏才科,擢进士。公元年,北汉与契丹联合南侵,后周世宗柴荣率军征北,刚刚登宏才科进士的陈厍受召随行,途中与赵匡胤相遇,二人契合无间,一见如故。征北战役大胜后,陈厍先后任监察御史、真定尹等职,后任后周金紫光禄大夫(从二品、也有正三品,负责礼仪外交祭祀等),赵匡胤任后周滑州指挥使(从二品)、殿前都点检,两人成为后周朝廷的一文一武重臣。

也许是赵匡胤“素有大志”(赵匡胤母亲语),有意结交陈厍这位新科进士;也许是陈厍看出了赵匡胤的远大志向,有意结交赵匡胤这位未来的天子。

总之,这一文一武一经相识,便契合无间。

《陈厍墓铭志》称陈厍“尝论天之眷命必有所归”,建议赵匡胤“宜敛英韬光,以俟其变。”也就是韬光养晦,待机而发。周世宗病死,子柴宗训即位,年幼,由太后摄政。陈厍力主赵氏自立,参与陈桥兵变,“与都统石守信、学士陶榖俱有翌戴重勋。”宋太祖因为陈厍应“陈桥”之陈字,对之倍加宠爱,授为金紫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进上柱国。赵匡胤对陈厍“优覃宠渥”,陈厍对赵匡胤“竭尽忠诚”。

从赵匡胤为陈厍撰写《平舆郡谱序》一事,可以看出陈赵二人关系之密切。赵匡胤撰写《平舆郡谱序》时,还没有当上宋朝皇帝。陈氏家族要重修谱牒,陈厍特邀请赵匡胤写篇谱牒前言,放在卷首,作谱序。赵匡胤很谦虚,自认为文才浅,不能胜任这工作。陈厍说:“只有你知道我们家族情况,你写最合适。”经不起陈厍邀请,赵匡胤在后周显德四年()正月十五日写成《平舆郡谱序》一文。这是发生在“陈桥兵变”前三年的事。

赵匡胤在《谱序》开头说:“袭金紫光禄大夫陈光远,以先世谱史示余,而索序卷首,余辗然笑辞之:‘某不文,焉预此职,可求之于当代巨笔名公也。’光远曰:‘彼虽文,非知我家世谱功业者,毋靳焉。’”

这段话表明了陈厍与赵匡胤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

赵匡胤为何如此倚重陈厍呢?是因为陈厍的“进士”身份吗?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民国《宣平县志》将陈厍列为宣平境域第一个进士。陈厍是五代吴越国考中中原王朝的进士之一,而且是其中的佼佼者。因为陈厍考中的是后周最高级别的科举——宏才科进士。

科举制度全盛时期为明清两朝,实行四级考试制:童试、乡试、会诗、殿试。隋唐时期则不同。隋唐时代原先设置的科举制度主要科目是:秀才、明经、进士、明字、明法、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其中明经、进士两科是隋唐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科。

隋唐科举中,明字科旨在选拔对书法、文字有专长的人才;明法科旨在选拔熟悉法律的司法人才;明算科旨在选拔精通算术的数学人才,以上科举多被世人所不屑,因此不被人所重视。

一史为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其中之一的人才;三史则是选拔精通《史记》、《汉书》、《后汉书》三部著作的全面人才;开元礼是对玄宗开元二十年修成并颁行《大唐开元礼》一百五十卷的内容进行考试;道举主要考《老子》、《庄子》、《列子》等道家典籍;童子举的考试内容是要求十岁以下儿童熟习一部经书和《孝经》、《论语》。以上几种考试在科举中的地位也不重要。

秀才一科要求考生对有关国家的大政方略问题,作策论五篇,旨在选拔一些具有宏观全局意识的高级人才,因此对考生要求非常高;如果被推荐而来而未能得中,所荐州长官甚至还要受处分;以至于后来参加秀才一科考试人数非常少,唐高宗后便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

明经、进士两科成为了隋唐科举中最重要的两科。明经科先试贴经,次试经义,最后试策;进士科先试贴经,次试诗赋,最后试策。试策即考官出一道有关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要考生做答,这是考试的最关键部分。进士科中除试策非常重要以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诗赋。

考明经科注重的是死记硬背,考进士科最关键的则是难度较大的诗赋,因而进士科往往显得比明经科含金量高得多。

“进士大抵千人得第者百一二,明经倍之,得第者十之一二”

(唐.杜佑《通典》卷十五)

由于唐代进士得中者非常少,每次最多三十来人,因此进士科显得更加重要,也非常难考,许多人穷其一生精力,也不能得中。所以当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宏才科列入科举考试是由唐代中期经学家赵匡促成的。赵匡,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郡治今山西永济蒲州镇)人。仕唐,官至洋州刺史。生卒年不详,其主要事迹在大历年间(-)。赵匡对唐代的科举弊端进行过尖锐的批评,共举出唐代科举制的弊病10种,还提出了一套具体的改革办法。

比如在科目上,他建议设置经业、明法、进士、茂才、秀才、宏才等科。

经业科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考试采取策试及口问经义。

明法科主要学习《春秋》,兼习三传,考试也采取策试及口问经义。

进士科则不试诗赋,而需习《礼记》《尚书》《论语》《孝经》并一史;其杂文试两篇;又试牋表、议论、铭颂、箴檄等有资于实用者。

茂才科除需通《礼记》《尚书》《论语》《孝经》之外,还需通《老子》《庄子》《孟子》《荀子》《管子》《墨子》《韩非子》等著作,及《吕氏春秋》等,考试也以这些著作为主。

秀才科则要求学兼经史,达于政体,策略深正,文词典雅,考试时有相应的具体要求。

宏才科,则其学更倍于秀才科,除要求大体相同外,还要求谈论贯通,究识成败。

赵匡关于科举方面的议论对唐后期、五代时科举考试规则有促成之功。

唐朝中后期,最常见的两种基本科举考试便是明经和进士,最高等级的则是宏才科考试。

明经科:考《尚书》(或《礼记》)、《论语》加《孝经》为两经,又称两经举。先考“贴经”(中后期改成简答):两经中各选五题,贴经(也就是填空),各需要五过四算通过。再考“口策”,把两经一起分成十卷,每卷中选一个问题,回答要正确、简洁、流畅、并有自己的理解,十过八算通过。然后参加《周易》、《毛诗》这两经考试,考试采用同样的方法,通过为四经举。最后参加《左氏春秋》(或者《公羊》加《杂梁》)考试,通过为五经举。四经举、五经举虽然不参加策论,待遇与进士及第基本同级别。

进士科:考生先参加《尚书》《礼记》《论语》《孝经》这四经考试。每一经考试都要通过填空与“口策”,题目数量与回答标准与明经科考试相同;然后写两篇杂文,标准是“牋、表、议、论、铭、颂、箴、檄等有资于用者,不试诗赋。其理通,其词雅,为上;理通词平,为次;余为否。”通过了就算进士及第。

宏才科:一般都是参加了进士科考试成绩比较优秀的考生参加。在进士科及第的基础上,再考“道德”诸经、“通玄”经、《孟子》《荀子》《呂氏春秋》《管子》《墨子》《韩非子》,共20节,通过的谓之“茂才举”。再考三史:《史记》为一史,《汉书》为一史,《后汉书》并刘昭所注志为一史,《三国志》为一史,《晋书》为一史,李延寿“南史”为一史,“北史”为一史。成绩优秀的为“秀才举”。再考策论、诗赋,并口试与举止皆优秀的称“宏才举”。

宏才科虽然只是科举科目一种,原则上只要过了秀才科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但是这科考试较之进士科难的不止一点半点。宏才科要求应试者除了要求掌握各科的经史著作外,还要将之贯通,看得出历史时局的成败,还要求对其他学科也有涉猎。因为要求太过苛刻,而且也极少有人通过,所以宏才科五年一试。

进士及第后曾得意地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自己写的墓志中云:“累登进士、拔萃、制策三科”,却“宏词不捷”。

唐代名相裴度,则“自进士及第,博学宏词制策三科”,是宏才科出身。裴度诗名固不如白居易,但治理天下之水平,却是十个进士科出身的白居易也抵不上一个宏才科出身的裴度。

陈厍登后周显德年间(公元--年)宏才科,擢进士,无疑是当时在谋略方面处于站在金字塔顶的几个人物之一——看得出历史时局的成败。

“素有大志”的赵匡胤在武的方面结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社兄弟”,在文的方面结识陈厍这样由宏才科出生的进士,实在是很自然的事。反过来看,宏才科出生的进士陈厍肯定也看出了赵匡胤的“天命所归”,甘心为其驱使。正因为赵匡胤身边聚集了一批顶尖文武人才,陈桥兵变才能如此成功。

建隆二年(),赵匡胤授陈厍金紫光禄大夫、殿中侍御史,进上柱国。(见《全宋文》卷一收录的宋太祖诏书《封金紫光禄大夫陈厍字光远敕》)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际,陈厍也急流勇退。后来有一天,太祖忽梦陈厍逝世,也可能当时恰巧误传陈厍逝世的消息,太祖遂作《御祭陈厍文》,除眷念陈厍拥戴“勋劳”外,还称颂陈厍“名遂知退,功成告归。”宋太宗淳化五年(),陈厍逝世,宋太宗颁发《御葬金紫光绿大夫陈厍敕》,追念陈厍功绩,“著令有司卜地安葬”。两篇敕书都追念了陈厍参与陈桥兵变的功绩。

胡则在《陈厍墓铭志》中这样称赞陈厍一生:天生英才,际时弗靖;夹辅六龙,安奠神鼎;翌戴洪勋,光禄蔚炳。

上世纪末,少妃村民为纪念先祖陈厍,把村里始建于唐末的岩仙庙改造成陈厍纪念馆。陈厍纪念馆建筑为三进厅,戏台飞檐,天井大厅,祖宗寝堂,雕梁画栋,非常气派。

原标题:《这个武义人参与了陈桥兵变!宋太祖赵匡胤为何如此倚重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