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多舛的年高考,即将开启,现代高考是广大学子实现自己梦想的机会。虽然一直都有“寒门再难出贵子”的声音,这种论调无非是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从我们整个历史来讲,永远都是寒门出贵子。
有人说我三代人的积累凭什么输给一个穷人,那为什么不说,几代人受苦的经历,你凭什么比我更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寒门不出贵子,只不过是一种不公平竞争的体现,公平竞争才是华夏士子的永恒主题。君不见一千年前,黄河畔的滚滚人头,这就是普通大众的心声,所以寒门必须出贵子,这是社会的需求。
那么在古代,寒门是怎么出贵子的呢,我们来了解古代的科举制度,这是古代寒门学子最有效的一条登天之路。古代有穷文富武的说法,穷人家就要靠读书出人头地。
古代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朝形成了完善的制度,由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组成,连续要考六场,才能够中进士,算是在科举这条路上功德圆满了,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前三场的童生试。
报考条件:身家清白,结名联保
童生试考前一个月,县署公布考期,考生要去县署的礼房进行报名,填写自己的亲属履历、互结、具结信息,审核通过后获得资格。
身家履历,需要具体填写自己的姓名、年岁、籍贯、身体及容貌特征,同时填写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的身份情况及是否过世的履历,过继的人要写本人亲生父母三代。
五童互结担保,考生需要具结同考的五人,写具五童互结保单,作弊者五人连坐,所以一般都是选择熟悉的五个人。
廪生具保,考生也可以请本县的廪生认保,也就是请以前童生试优秀的生员,给自己担保,这在明清时期也是很常见的。
廪保互保,保证第一考生身家清白,非娼优皂吏之子孙,三代及本身也没有犯案和操持贱业的经历。第二考生没有冒用他人的籍贯信息,第三考生没有让他们代考,第三没有隐瞒自己在孝期,服丧期间不得参加考试。以上条件都满足了,才允许参加考试,将考生的名册档案存进县署。
县试:县令主持,各县考试
县试由各县的知县主持进行,一般在每年的二月举行,考四到五场,具体四场、五场,由县官自己决定。每场考一天,黎明前,由县官点名,考生带考篮,里面装文具和食物,带上准考证件,依次排队进入考场。
考生在考场大堂领取考卷,并与作保的廪生对质,验证身份。考生按考卷上的座号入座,考题贴在板上,由衙役巡回展示。考卷上有红线划出的横直格子,每页十二行,每行二十字,同时发草纸两张,草纸和正卷都要用楷书作答,同时考卷有密封线,写到密封线外的话,以作弊零分处理。
县试各场考试内容基本为四书文、试帖诗、五经文、诗赋、策论、圣谕广训等,均有一定的应答格式。第一场为正场,考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全卷不得多于七百字。第二场为招覆,考四书文一篇,性理论或孝经论一篇,默写《圣谕广训》一百字,不得写错别字或者涂改。第三场为再覆,考四书文或五经文一篇,律赋一篇,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默写第二场的《圣谕广训》前两句,第四五场称连覆,依然是考五经文、诗赋、骈文等。
考试揭晓,称之为“发案”,每场考完,发案用圆式,前五十名为第一个圈,有分内外两圈的,内层二十名,外层三十名,也有地方部分内外圈的,外层正中提高一个字的,为本场第一名,不写姓名,只写座号,逆时针排名。全部考完后,将从第一场开始,录取的考生,全部揭开姓名发案,称为“长案”,排名第一的,称为“县案首”,一般情况下,秀才的功名是跑不了了。
府试:知府主持,各府考试
通过县试的考生,有资格参加府试,府试的报名流程与县试一样,在担保的时候,需要多一名廪生,其他并无差异。
府试考三场,分为贴经、杂文、策论三场,考验考生的记诵、辞章和政论能力,与县试一样,以第一场为重。
府试比县试更为严格,考生进入考场,除了准考证外,不得携带其他物品,笔墨纸砚等考试用具,由考场统一提供。
第一场、第二场分别考一天,第三场则需要考两天,考场会提供过夜的棉被等物。要通过府试,必须精通三经以上,精通五经的更好。《孝经》和《论语》为必选;《礼记》《左传》可选一,也可都选;《诗经》《周礼》和《仪礼》可选一经或二经;《易经》《尚书》《公羊传》和《毂梁传》可选一经,考生按照指定的部分进行默写,即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又考察书法功底,不过关的都会被淘汰。一般通过第一场,就可以直接参加院试了。
通过县试、府试的考生,称为“童生”,是科举之路的起步,主要考察四书和五经的基本功,以及书法行文的功底,同样府试取第一名为“府案首”。
院试:提学官主持,各府考试
院试三年考两次,由各省的提学官主持,通过县试、府试之后的童生可以参加院试,其报名流程与县试、府试大致相同。由各省提学官首先在驻地附近的府、县组织考试,其他府县依次分批由提学官组织考试。
院试考两场,第一场正试,第二场复试,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另有《圣谕广训》默写。两次考试通过后,揭晓录取名额称为“出案”,录取者为生员,获得进入县学、府学学习的资格,俗称“秀才”。
秀才的待遇,廪生、增生、附生
考生考中秀才后,算是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生员中成绩最好的为“廪膳生”,由官府按月发粮食供养,其次的为“增广生”,不给粮食。廪生和增生都有一定名额,后面还有大量的附学生,即附在廪生、增生后面。
普通老百姓一般称呼秀才为“相公”,家里遇上婚丧嫁娶的时候,要请秀才书写对联等,对秀才极为尊敬,如遇到公事,也要请秀才跟官府打交道。秀才之间相互称为“朋友”,是为相互之间的敬称。秀才只是古代科举的最底层,特权比较有限,想要给家庭带来财富,就需要考过乡试,才有做官的资格,当上人民眼中的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