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勇,男,年9月出生,乡村儒学志愿者讲师。年4月从事乡村儒学教育工作。分别在泗水县13个镇街的50多处乡村儒学讲堂、文化广场、农家院、大街上、树荫下、田间地头等授课二百余场,受教育听众万余人次。
李杜勇本是泗水县老年大学的一名老师,年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教授来学校挑选乡村儒学讲堂的志愿者讲师,经过多轮培训和筛选,他光荣入选,从此便开始开始在尼山圣水峪镇讲传统文化,到今天已有五年的时间。
五年来,他走遍了圣水峪镇的山山水水。在圣水峪镇的十几个儒学讲堂讲传统文化、儒家的孝道文化。因为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也有一段基层工作经历,李杜勇对农村比较熟悉,与群众交往比较自然。同时也了解群众喜欢听什么内容,不喜欢听什么内容。因此,每次讲课前,他都充分发挥自己的音乐爱好,从唱歌跳舞开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激发大家的兴趣,依靠讲故事说事理传播儒家思想,传播儒家的孝道文化。由于方法得当、方式灵活、讲课生动形象,群众特别喜欢听他讲课。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大家会流泪、高兴、愤怒,大家对他的认可也激发了他的传播传统文化的热情。
儒家讲知行合一,因此他也特别注重个人的修行。在教育众人的同时,首先自己应该做好,谨记圣贤的教诲。在讲堂看到老人孩子有困难会力所能及帮助她们,天冷了买来棉衣给那些穿的单薄的老人和孩子。北野刘德娥大娘,八十多岁了冬天喜欢喝点酒取暖,他从城里买一些散酒送给她,大娘是讲堂里学习积极分子,还经常上台唱唱歌,讲讲劝善的故事。
几年来,他在讲堂里讲了《弟子规》、《孝经》、《孝道》、《家庭伦理》,也涉及佛家文化、道家文化,只要是群众喜欢听的正能量的内容他都讲。事实证明他在乡村儒学讲堂选择的内容、讲授的方式方法、这种模式是正确的。他负责教学的北东野村有一位60多岁的村民庞兴茹,将94岁高龄的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母亲身体不好,他一晚上起夜4次喂水喂药、伺候母亲。李杜勇让庞兴茹在乡村儒学讲堂上讲讲自己的经历和感悟,他就说了一句话:“孝敬老,石头路上绊不倒;不孝老,平地里也能摔倒。”北东野村之前的风气不好,打爹骂娘的、斗殴骂街的、小偷小摸的情况并不少见,讲课5年间,村民们从不知孝不知耻,到重孝道知廉耻,进而带动了整个村风民风的改变。”如今,人们的道德意识、行为观念有了很大变化,孝敬老人在农村蔚然成风,兄弟团结,家庭和睦,村里一片祥和安宁的气象。
几年下来,李杜勇也受到越来越多媒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