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将60岁母亲送进瓦罐,每送一顿饭

一百多年前的日本信州有一个奇怪的习俗,每户人家,只有大儿子可以娶妻生子,其余的男人只能干活,不许结婚,他们被称作“奴崽”,至于父母一旦过了60岁,就由儿子背到村后面的楢山上去,任由其自生自灭。

《楢山节考》讲得是日本一个现实社会,而我们中国似乎也有这种习俗,父母一到60岁,就会被送进“瓦罐坟”当中,每一天只送一餐饭,直到天后坟口完全堵死为止,如此便算是养老送终了。

“百善孝为先”,孝的观念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记载,最为人熟知就是《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意思就是舜不告诉父母就结婚,这就不孝。

春秋战国末期“礼崩乐坏”,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就要先稳定家庭,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如何表达“敬”呢?这就要符合礼,《论语·为政》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自从儒家思想定格以来,几千年当中,就一直将孝作为道德的原则,那么为什么会出现“瓦罐坟”这种可怕的习俗呢?

查阅史料,不管是正史还是野史,对于瓦罐坟都缺乏记载,只有一些民间传说,秦始皇时期、宋代包拯都有类似的“瓦罐坟”传说,据说民间出现了怪物,皇帝不认识,文武百官也不认识,最后一位在瓦罐中的大臣认识出了怪物,皇帝觉得老人依旧能够效力,就废除了“瓦罐坟”习俗,当时也叫“六十还仓”。

不过在《老子》《诗经》当中记载,六十岁为初寿,《左传·僖三十二年》记载: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寿,77岁为喜寿,因为草书喜字很像七十七。

88岁的米寿,99岁的白寿(百字少一横),茶字的草字头代表二十,下面有八和十,一撇一捺是八,加在一起就是。所以岁又叫茶寿。岁是珍寿,为天寿,可能是古代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寿命,因此古人认为他是与天同寿。

寿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源远流长,比如寿星、长寿面、长寿宴、龟鹤延年之类的,长寿之人也有不少,彭祖是中国第一寿星,据说活了余岁,当然这可能是神话传说,不过孔子享年73岁,扁鹊也活了岁。

所以“瓦罐坟”应该不是正统的丧葬习俗,很有可能是原始部落时期或者战乱时代衍生的一种丧葬,这就跟《楢山节考》一样,因为过于贫困无奈之下采取了一种措施,但这种“瓦罐坟”丧葬真是无奈之举,还是一种更好的“养老送终”呢?

年老之人失去了劳动力,甚至会患有老年痴呆,赡养父母的人往往会顶着巨大的压力,但为此将父母送入“瓦罐坟”当中,采取“活埋”这又算何种尽孝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