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孝敬和他们比,我们会不会汗颜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传统习惯中,“孝行”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古代,很多人因为孝敬父母而被举荐为官员。就是在今天,在很多人的交友原则之中,依然存在着“是否孝敬父母”这一条。有相当多的人都不会选择和那些不孝敬父母的人做朋友,这足以证明“孝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深远影响。

从体系上来看,历史上形成了以《孝经》、《24孝》等为主体的孝行为规范。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古代的孝行规范平不一定适用于今天。但是古代“孝”的思想却值得今天的我们好好地去学习。今天和大家分享《24孝》的故事,仅供参考。

《孝感动天》以德报怨

在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孩子。他的母亲去世之后,继母对他非常不好。就连他的父亲也是喜欢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慢慢地,他的父亲、继母和弟弟三个人合起伙来欺负他。发展到最后他们都想害死他。有一次他们让他去修补谷仓的仓顶。等他爬上去之后,他们就在下面纵火想烧死他。面对熊熊大火,情急之下,他手里拿着两个斗笠做降落伞,跳了下来得以逃生。还有一次,他们让他去挖井,等他下到井底之后,他的父亲和弟弟就在上面用土把井填平了,把他活埋在井中。幸亏他事先有准备,挖了地道得以活命。这些事情发生以后,他从没嫉恨他的父亲和弟弟,而是一如既往的恭敬父亲,疼爱弟弟。后来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子,天子就把两个女儿都嫁给了他,还把宝座传给了他。当了天子的他,依然对父母孝敬有加,还封他弟弟做了诸侯。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五帝之一——舜。

孝当先

《亲尝汤药》悉心照料

汉朝的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因为他的母亲薄太后命运多舛,不被刘备宠幸。刘邦去世以后,吕后专权,大肆迫害刘备的妃嫔和儿子。所以刘恒从小就跟母亲相依为命,由母亲一手带大。当了皇帝之后,刘恒对他的母亲薄太后非常孝敬。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整夜陪护在母亲身边。母亲所服的汤药,他都要亲口尝过以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汉文帝也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名垂青史。

《啮指痛心》母子连心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人叫做曾参,他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撰写了儒家经典《大学》。后人尊称他为“曾子”,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子就是以孝著称的,有一种说法,《孝经》就是出自曾子的手笔。相传,曾子少年时期,家中非常贫穷。经常到山上去打柴。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正在山上打柴的曾参,忽然觉得心疼。他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到家之后,母亲告诉他:“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孝行天下

在这三个故事之中,舜不计前嫌,一如既往的孝敬父母;汉文帝当了皇帝之后依然不忘母亲的养育之恩。都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曾子的故事则是说明了传统说法中“母子连心”的道理。

人都是父母所生。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父母都是最大的恩人。因为父母赐给了我们生命,给了我们做人的资格。无论父母如何对待自己,他们都是我们今生最大的贵人。当我们惹父母生气的时候;当我们对父母心存抱怨的时候;当我们远离父母一心只为前程的时候;想一想舜的胸怀,想一想汉文帝的做法。也许就知道自己的对错了。也许我们不应该忘记:母子连心,我们都是母亲身上的肉。

百善孝为先

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分享和转发,坚持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执着的人生态度。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本百家号所有音频及文字(除另有标注外)均为墨风老师原创,未经书面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使用、复制、修改、抄录、传播或与其它产品捆绑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