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部电视剧《抗日奇侠》刷爆了网络,它完全颠覆了以往我们对抗战剧的认知,其中各种江湖大侠飞檐走壁,手撕鬼子,步枪打飞机等等画面,完全刷新了我们的三观。但其中一句“我爷爷九岁的时候,就被鬼子残忍地杀害了,我恨鬼子”更是让网友们骂声一片。
如文所说。按我们常理来说,她爷爷既然九岁就被鬼子残忍杀害了,自然就不可能有他爸爸了,更别提有她了。
可能会有杠精会说,世界上最早做父亲的人刚好就是九岁啊!但这毕竟是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试着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分析这件事的可能性,这就是中国古代长期流行的继嗣习俗。
什么是继嗣
什么是继嗣,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说,继嗣就是继承和延续意思。在遵循孝道的中国文化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绝嗣在古代是最不可容忍的。所以往往没有子嗣的家庭会从兄弟或家族中过继一名男婴来传宗接代。这便是早期继嗣兴起的原因。
而这一习俗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生了演变。中国传统中“养儿防老”的思想下,有些家庭因为生不出男孩,或者生不了孩子,因而通过抱养或者领养的方式,形成养父母和养子的关系,只是为了老来有所依靠。
继嗣传统的由来
继嗣这一习俗的由来,可以说和中国孝道文化的兴起分不开。
孝道文化
中国孝文化由来已久,早在西周时期,孝文化的雏形就开始出现了,统治者提出了敬天、孝祖、敬德、保民,尊老敬贤。到春秋时,百家争鸣,儒家将“孝”引入到自己的学术体系中,并将其理论化,形成了体系完善的孝道文化—《孝经》。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
孔子认为“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人最首要的品行。
对“最不孝”的认定
在《孝经》中孔子认为,身体毛发都是父母所授,主动损害便是不孝。而这一理论也是清以前汉族人长期留长发的原因之一。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时间来到战国时代,孟子对《孝经》的系统进行了升级,提出了更加具象化的孝道理论。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认为“无后”便是对先人最大的不孝。到西汉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孝道文化被全盘接收,进而被推广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所以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被贴上不孝标签的人,则会被人认为是从根上坏掉了,是不可救的那种。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人鄙视,不能读书做官;不能经商,因为不孝之人定然不“信”。即使你种地,也会被人排斥,因为你不可能完全自给自足,完全不和社会接触。这是从衣食住行全方位的排斥,可以说“不孝之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继嗣”行为的发展
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没有子嗣传承的家庭便想出了办法—过继。最初的过继行为只出现在贵族之家,这是统治者对手下的一种恩赐行为,为了延续其传承(爵位),统治者从其兄弟家族中挑选子嗣过继到该贵族名下,继承其爵位,保留传承,使其享有香火血食供奉。
最出名的莫过于西汉权臣霍光了,霍光的哥哥霍去病早逝,留有一子也在幼年夭折,霍去病血脉断绝。后来霍光立下大功,皇帝为了奖赏他,准许他在儿子中选定一人过继到霍去病名下,继承霍去病的爵位,一时间让霍光感激涕零。
但随着这一方式的普及,在民间则没有诸多限制。因为他们过继并不是要继承爵位,不需要得到统治者的首肯。在民间的过继继承家业的人中,最出名的要数东汉末年的袁绍了。
袁绍本是袁逢庶子,没有家族继承权。因其伯父袁成无子,袁绍被过继到袁成名下,因而拥有了继承权。其弟袁术嫉妒袁绍就经常拿袁绍的庶出身份说事,虽然都知道他的庶出身份,但过继后就是袁成的“嫡子”了,这并不影响袁绍利用家族资源。
继嗣在现代
由此看来:我爷爷在九岁被鬼子杀害,我爸爸过继到爷爷名下,然后有了我。这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啊!
过继行为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从最初的选择直系血亲过继传承。到今天,人们已经不再那么看重血统的延续,这种行为逐渐扩散成领养子女。这社会的一大进步,同时也是对祖先留下的文化认同。
在世界上所有的文明中,中国人是唯一敬祖爱祖的文明。我们崇拜祖先,从祖先那里学到经验;我们害怕祖先,害怕他们看到我们的坐享其成,不思进取,因而我们不断开拓,势必要成为后世子孙所敬仰的先祖,这就是中国人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