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居丧期间该怎么做麟开祥趾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致,极义。丧礼只以致极乎居丧者之哀情而止,不尚文饰。然若过而至于毁身灭性,亦君子所戒。

林放曾经向孔子请教礼之本原。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本原。”孔子说:“你所问,意义大了。一切的礼,与其过于奢侈,宁过在节俭上。丧礼与其过于治办,宁过在哀戚上。”)

孔子将丧礼作为例子,讲解给林放,可见丧礼在孔子礼说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曾子曾经转述孔子对丧礼的重视:“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曾子说:“我在先生处听过:‘人没有能自己竭尽其情的,只有遇到父母之丧吧!’”)

孔子对待丧礼的态度是“与其易也,宁戚”,由此我们知道,孔子对待丧礼重在“戚”,不在于丧礼花费多少,场面如何。

如果人对待丧礼不能哀戚,孔子是非常不赞成的。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说:“居上位,不能宽以待下,遇行礼时不能敬,临遭丧事,没有哀戚,我再把什么来看察他呢?”)

丧礼,也往往被看作是孝道在亲人死去之后的一个延续。亲爱的人永远地离开了,到天堂去了(可是儒家人的理智上是没有天堂的,这天堂是诗意的天堂),在他(她)离开我们后的三年内,是丧礼期,在此期间我们要深刻地缅怀他(她)。

孔子告诉我们,“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君子居此丧期中,食了美味也不觉甘甜,听了音乐也感不到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心不安。”)君子居丧期间的哀戚之情,很感人的。

孔子的另一位名弟子子张,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孔子对居丧的理解。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说:“作为士,遇有危险能不以己身为念勇于牺牲生命,遇有所得会考虑于义是否应该得,祭祀的时候想着要严肃恭敬,居丧的时候想着悲痛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曾子曾在《孝经·开宗明义章》道: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孔子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人需要教育的原因也在这里。……我们的身体毛发皮肤是父母给我们的,我们必须珍惜它,爱护它,这是行孝尽孝的开始。)

所以,曾子在死前,会检视自己: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参病了,把他的学生召集拢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小心呀!谨慎呀!好像面临深深水潭之旁,好像行走在薄薄冰层之上。’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

由此可见,对待丧礼,居丧期间要有哀戚之情,而不尚繁礼文饰,“与其易也,宁戚。”父母既去,哀则哀矣,当知凡事有度,当止则止,不当过哀以至毁身灭性,没必要因死伤生,节哀顺变吧。

子游对待丧礼时教诲弟子们的道理——“丧致乎哀而止”,也应该是孔子教导学生们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3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