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到年,上海博物馆先后收藏了两批战国竹简。
经鉴定,这两批竹简为战国晚期楚国贵族墓中的随葬品。其中,就有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一版《周易》。
除此之外,还有《周易》的两个姐妹篇:《恒先》和《性情论》。
一、《性情论》与《周易》的笔迹
我们已经说过,从内容看,《恒先》是《周易》的内篇。(详见本号系列文章证据)
相比之下,《性情论》更像是《周易》的姐妹篇。
这三篇作品,都是同一个人抄写的。
把《性情论》和《周易》、《恒先》放在一起比较,很容易看出它们的字迹完全一样。
下图是《性情论》的字迹。
下图是《周易》的字迹。
一模一样的字迹,出自同一人之手。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在抄写它们的人眼中,这几篇作品都是同一类的——或者至少属于同一个来源。
二、《性情论》比《周易》还重要?
《恒先》、《周易》和《性情论》虽然是同一个人抄的,但是用的竹简长度却不一样。
上博简《恒先》共13简,字,完简长39.5厘米。三道编绳。
上博简《周易》共存竹简58枚,涉及34卦的内容,简长约44厘米,有契口,三道编绳。
至于上博简的《性情论》,简长达到57厘米,为第一批收购中最长的竹书。
竹简的长短有什么意义吗?
有的。
王充《论衡》就说:“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二尺四寸,圣人文语”。
尺寸越长的竹简,抄写的内容一般就越重要。
纬书《钩决命》也说:“《春秋》二尺四寸书之,《孝经》一尺二寸书之。”
晋代时,汲冢也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周易》,据当年的整理者荀勖说:“皆竹简,素丝编,以臣勖前所考定古尺度其简,长二尺四寸,以墨书,一简四十字”。
也就是说,二尺四寸的简长似乎是一个标准,在这个长度上记载的都是“圣人之语”,而一般的传记长度就只有“一尺二寸”,仅为圣人之语的一半长。
虽然说,战国时期的竹简长度并没有完全遵守这样的规矩,但是竹简的长短与所记内容的经典程度成正比,这一点却是基本不错的。
比如上博简中记载孔子言论的《孔子见季桓子》、《君子为礼》和子思所作的《缁衣》等,竹简长度都达到了50厘米以上。
而同属于上博简的《柬大王泊旱》,记载楚简王事迹,仅长24厘米,连上述这些孔子言论的简长一半都不到。
三、《性情论》
巧的是,在郭店楚墓出土的一批战国竹简中,我们又一次看到了《性情论》。
而且,与上博简相比,这篇《性情论》更加完整,专家们根据简文开头的第一句话,将其命名为《性自命出》。
而且,这一次,抄写它的这个人还抄写了《成之闻之》、《六德》和《尊德义》。
这几篇作品,无一例外,都是思孟学派的作品。
更巧的是,在《六德》这一篇中,还明确地将《周易》列为了六经之一,与《诗》、《书》、《礼》、《乐》和《春秋》并称。
更更巧的是,郭店楚墓里那些长度最短的竹简上,记载了最早的一段易传。
《易》,所以会天道,人道也。
本文为抱雪斋读易笔记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