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0/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就是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孝道文化也是社会的基础道德规范。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就是这种文化传统。“人之行,莫大于孝”我国最早的一部诠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一是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提供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敬”父母,而这种“敬”又是基于“爱”一一亲爱一一出自血缘亲情之爱,而这种“亲爱”又是基于发自内心真挚的人性之爱,但又有所超越,即更富有社会性。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所谓“敬亲”则是对“亲爱”更有所超越,也就是要求,随着子辈年岁的增长,受到社会教育(即使是来自家庭的)的影响,要逐渐增强角色意识,也就是在平等互动的亲爱之中要增加下辈对长辈的敬畏意识。当然,孔子所讲的“敬”与“色养”,主要强调的还是子女对父母长辈的“爱”与“敬”的统一。二是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生活上供养父母,即养父母,“生则养”,这本是对子女孝敬父母的最低要求。儒家提倡在划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的基本生存,即提供物质生存资料来源,更进一步地则度求,如果有肉(“肉”的普遍意义相当于“好的、高级的、珍贵的、稀有时等食物),也要首先让父母等家中老年人先吃。这一点在传统社会非常重要孝道强调老年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这不仅是与传统时代长者强权的要来与实际相一致,其实也体现了普遍的道德精神一一将优先权更多地给予时日有限、消费有限的弱者。三是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特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老年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这在医学不发达、还没有专门社会性医疗条件与设体系与制度的古代社会尤为重要。即使是在今天,老年人病倒依然是件必须视对待的大事,患病老人本身体弱、自理能力差,加上更多的精神负担,一方面更需要亲人的贴心护理,另一方面也更需要来自亲人的耐心陪伴和精神安慰。四是立身《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高兴、光荣和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这也是对父母的不孝。常言道“水往下流”,作为父母之志的传承与寄托者,子女的社会作为当然为父母所关心,都希望子女能有更大的作为,以支撑门户、告慰长辈、荣家族、贡献社会、扬名后世。而这一切的希望,只能由子女在社会实践中去争取和实现,所以,渐渐年迈体衰的父母长辈当然要强调正不断成长的子女要“立身”或“修身”一一基于自身正确地努力,而要在社会上立身就需要“走正道”主流社会倡导和容许的人生进步之道,这也是古人强调的一一长辈的人生体验与主流社会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总是统一的。五是谏诤《孝经》“谏浄章”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於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义的时候,不仅不能顺从,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不义,这样可以防止陷父母於不义。关于这一点,古人虽然明言于“经”,但是历来理解与执行起来却很复杂。本来孔孟之孝有“父慈子孝”的前置意义,但是被政治化了的“孝”或者说“孝道”的要求却更倾向于“父可不蕊,子却不能不孝”的单向度义务,再加上即使可“速诤”于父却又要考虑不损害父辈尊严以委婉方式和间接方法去尝试的设计安排,又限于如何理解“义”才是正确的(何况在古代农耕社会老年人的理解和经验更权威),所以,古代能按要求“争于父”的情况是很少的,要么是不被允许,要么是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争”的权力,所以“谏诤”事实上成了一个“正确而不被用”的无效原则和空头设计。然而,在我们要具体清算传统孝道的缺陷时,我们又不得不面对这个“正确”而又“已有”的原则与设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是好的,只是被和尚念歪了”,更何况这一歪就是几千年,唯其如此,我们认为这一“谏诤”原则与设计就更为可贵,值得我们挖掘、弘扬与创新应用。特别是在年轻人接受新知识更多更快的今天,要在充分尊重父母长辈的基础上,大胆地“谏净”,坚持真理,真诚建议,使其修正错误,不陷父母长辈于“不义”之地。六是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老人之葬看得很重,在举行丧礼时要尽各种礼仪。应该说“善终”是一种正当而负责任的要求。人走完一生当然希望“善终”一一有一个好的“谢幕”仪式和长眠场所,希望自己的人生意义价值能得到子女后人乃至社会的好的评价,希望能得到后人的挂念并给予他们正面的影响。这一切当然需要有一套仪式设计和制度安排,这也是人类文明的体现之一。当然,繁文缛节的仪式和消耗财富的厚葬是不可取的。但是通过一定的仪式表达“尊重生命”、“慎终追远”的缅怀与自省还是有意义的。特别是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当一个生命完结,人们举办和参加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逝者的葬礼,表达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也提示自己舒缓一下生活节奏、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都是有好处的。古语云“生命天大”、“人死为大”是有深刻意义的,而这种意义的光大,通过葬礼更能以警醒的方式激发出来。试想,漠不关心同类消逝,更何况是与己密切相关的人死亡,与禽兽有何区别,甚至还不如,兔死狐还悲哀呢!总之,孝作为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制度规范一一孝道,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人们身体力行的普义务一一孝文化。上至帝王将相、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信奉孝道,行孝尽孝,使孝文化根植人心、化为社会礼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