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盼过年,大人盼挣钱。在这句俗语的陪伴下,我从盼过年的小孩,变成了天天盼着赚钱的大人。1以前盼望着过年除了能换上新衣,最开心的莫过于正月初二去拜年。从一开始提着米面油翻山越岭来到姥姥家,吃一顿热乎的饭,再开心地玩几天,是新年伊始最快乐的时光。那时孩子特别多,跟表兄弟姐妹玩得不知道有多开心。我们那边拜年的习俗是只给娘家人拜年,外公家、外公的兄弟家以及舅舅家,其他的都不用拜年的。外公加上他的三个兄弟,再加上三个舅舅,拜年准备六份礼品就够了。因为六家亲戚离得近,我们去一次就呆四天,第一天下午一顿席面,第二第三天每天两顿,第四天上午一顿席面后就要启程回家。可小时候最喜欢的那股热闹,在大人看来好像是一个负担,他们需要商量着拜年拿什么比较妥当,到了外公家却又着急着想回去忙农活。那时总觉得父母们“不懂事”,一年就拜那么一次,怎么就安分不下来?随着条件越来越好,曾经的拜年礼米面油变成了红包,长途跋涉再也不用担心负重难行了。可自己却开始厌倦了那种拜年习惯。因为有自己的心事有自己的学业,心思已全然被霸占。2再到后来就不去外公家拜年了,因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后,母亲的娘家已经无暇顾及了。印象中只需要给娘家的男长辈拜年的,可我以为的只是一厢情愿的我以为罢了。爱人家的习俗是要给所有的长辈拜年:爷爷、姥爷、叔伯姑、舅、姨以及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不知道春节是哪一年“浓缩”成了短短的七天,但成家后春节拜年成了最大的负担。过完正月初一后,初二开始两天时间给堂亲拜完年后,得赶二百多公里的路去给表亲拜年,短短的七天功夫,让人连个休息缓冲的时间都没有。轮到自己拜年的时候,原来的红包又变成了礼品。好在如今出门有车临近的地方买礼品也方便,不然又变成了负担。3为了让拜年不再那么慌忙失措,去年春节前就买好了礼品,等给堂亲拜完年回城准备带上礼品去表亲家拜年时,疫情阻住了去路,当时买的米面油足足吃了一年,食用油现在还剩3桶!要说这些拜年习俗,倒也能接受,毕竟各有各的风俗,小时候只给娘家长辈拜年是我们那一带的习惯,成家后给堂亲表亲拜年也是为了多走动,毕竟这么多亲戚里除了堂兄弟姐妹,其他的一年也就见这么一次。而有个地方的拜年习俗就让我很吃惊。我们那边风俗是大年初一不出门的,过了除夕夜之后第二天一早吃完饺子一家人就围着火炉看电视不能串门。可有个远方的朋友开车说要来拜年,心想不能不让来啊大过年的,朋友开车到家后已经快到晚上,空着手进门见了长辈后双手合一扑通一声跪下说给叔叔拜个年!我们都没见过这种情形一下都愣住了,母亲赶紧回房包了个红包扶起朋友说新年快乐!4我们的感悟总是随着阅历不断增多,当朋友用下跪拜年的形式打破我对拜年多年的“固见”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拜了这么多年的年,没有一次是走心的。小时候完全是为了好玩,长大后开始抵触,成家后完全是为了应付负担。这种心态,真不应该!一个朋友春节大老远来家里尚且都能用下跪的方式拜年,我们面对自己的父母,怎么就不好意思了?别说下跪磕头,就是连一句简单的“爸妈辛苦了”都说不出口,更别说拥抱了。拥抱真的可以拉进人与人的感情,记得有一年公司组织户外拓展训练,当“勇夺泸定桥”的项目结束后我和大老板紧紧拥抱时热泪盈眶,那种拥抱赶走了以往的误会与间隙,所有过往的不开心都烟消云散,同事之间的感情更进一步。5我们的很多传统旧式礼仪在革命中被逐渐废除,对于裹脚、留辫等这种落后的守旧习俗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民初以鞠躬代磕头,解放后则对人的鞠躬也废了,意味着不是鞠躬或者别的礼节就比叩头好,而是民间社会中根本不该行那么多礼来确认、强化等级关系。但有些完全可以保留而不是全部废除,比如下跪磕头。百善孝为先,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身体是属于父母的,为了表达对父母的爱意和敬重,卸下男儿金膝并没有什么不妥。磕头拜年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我们用行动报答长辈的恩情,你觉得可以保留甚至传承下去吗?期待你的高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689.html